因為楊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開戰,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提前做好準備。
楊安之前已經對雙方的地形地勢及雙方優劣做過分析:
陳朝在長江以南,隋朝在長江以北,隋朝要南下攻陳必須渡江作戰。
而隋朝地處內陸,極少水軍;陳朝卻水戰頗多,水軍經驗豐富。
南陳也早已看出,隋朝一直有入侵的意圖,所以在長江沿岸的重要地點佈防了大量水軍。
楊安有陸地上帶兵的經驗,對水戰卻是外行。
在赴任之後的第一天,他再次對比雙方的力量發現,隋軍就算經過訓練能提高水戰的能力,也無法跟習慣水戰的陳朝士兵相比,所以沒有必勝的把握。
楊安決定另闢別徑,嘗試從裝備上超過對方。很快他就瞭解到,陳朝水軍多數是小船,雖然輕便靈活,但也有著致命的缺陷。
因為此時的造船技術還不夠完善,使用的多是竹釘、木釘聯結,禁不起碰撞,每年都會發生小船遇到暗礁被撞沉之事。
楊安的腦海中忽然靈光一現,頓時豁然開朗,他立即改變當初定下的戰略:不僅要造船,還要造大船,越大越好。
楊安腦海中浮現的是航空母艦的形象,雖然此時的技術完全製造不出航空母艦,更配備不了航空母艦所需要的熱武器,但他完全可以將船造得足夠大,足夠牢固,能夠撞毀、撞沉敵人的戰船即可。
當天下午楊安便找來負責戰船建造的水監蘇禾春以及工匠宇文策,將自己要建大船的構思跟他們講述了一遍。
聽完之後,水監蘇禾春深為佩服,連稱楊安為不世奇才,如果此大船建造成功,破陳朝水軍指日可待。
但工匠宇文策卻提出一個難處,那就是現在的造船技術,都是在離河邊或者江邊不遠的地方就地建造。
等船隻建好後,用人力推入水中,或者等漲潮的時候,造船的地方水位高了,自行漂浮起來以後,解開固定的繩索。
在河邊造船雖然更省力,但這樣也有風險,建造沒有完成的船隻容易被水沖走,所以建造的過程中,要派人日夜看守。
要想建造大船,人力不容易移動,只有在河邊進行建造,建成後等漲潮時再借助水力進入江河。
但因為船大,風險也更高,更容易被水流沖走。
楊安聽完工匠宇文策說出的難處後,沉吟了一下,決定到造船的地方去看看。
兩人騎著馬很快就趕到了船場,水監蘇禾春因為有別的事沒有跟他們一道。
第一次聽宇文策說說船場的時候,楊安還以為是工廠的廠,後來才明白是場地的場,顧名思義,就是擺放船隻的場地。
船場在江邊的淺灘上,放眼望去,只有孤零零的五六條船,還都是小船,至多也只能乘坐五六十人的樣子。
還有一隻小船,正在打造之中。
這是楊安上任的第二天,也是楊安第一次到船場實地考察。
打量了半天后,楊安忽然問道,“怎麼沒有船塢?”
“船塢?”宇文策一愣,船塢是啥玩意?他怎麼從來沒聽過。
那玩意是能吃,還是能用來造船?
喜歡我為太子師請大家收藏:()我為太子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