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教育,遠不如親身體會來得深刻。
賑災的路上,僅僅是因為看到了災民們的慘狀,親身體驗到了民間疾苦,太子便真正理解了他所要承擔的責任。
此次面臨隨文帝的信任危機,太子也堅決不肯將責任推給楊安,寧願承擔太子之位被廢的風險,而無怨無悔。
眼看著太子身上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楊安卻分不清,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要說是好事吧,可萬一真的因此太子之位被廢,變得和老百姓一般,又如何能替老百姓辦實事?又如何能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太子因為要保他楊安,而放棄了保護老百姓,這是“因小失大”,如何又能稱得上是好事?
可要說是壞事吧,太子的所作為,恰恰說明他心懷百姓、敢作敢當,體現的是他勇於承擔責任的一面。
“如此說來,能讓太子有如此大的改變,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楊安自言自語道。
想到此處,楊安豁然開朗。
正如楊安穿越之前對“老師”的理解:教書育人,教書尚在次要,首要在於“育人”。
一位老師,如果教出來的學生,品德敗壞,就算這個學生本事再大,那也是老師的失敗。
而眼下的太子,就算因開倉放糧之事被降罪,楊安也會引以為自豪。
更可況,眼下還沒有到最後關頭,官倉內的糧食還足夠支撐三個月。
輕易言敗,尚為時過早。
只要這後面的三個月當中,災情有所緩解,便是取得勝利。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楊安仰天長嘆:“現在也只能看天意了。”
雖然楊安不信天地,不信鬼神,可是此刻也只能看老天臉色。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可是楊安和太子並沒有坐以待斃。
楊安很快向太子再次提出自己的建議,讓太子妃出面,多去探望獨孤皇后。
探望獨孤皇后的同時,順便說些從太子那聽說的災民們的慘狀。
不得不說,獨孤皇后除了嫉妒心強之外,稱得上是一個品德高尚、體恤百姓的好皇后,聽到災民們換子相食、餓殍遍野的慘狀,止不住落下淚來。
聽到百姓們收到救濟的官糧,激動感恩、高呼皇上萬歲的時候,獨孤皇后又欣喜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