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作《三峽》,首句有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再加上灘塗密佈,可見三峽之險要。當年劉玄德東下攻吳,在此損失五萬驍勇蜀卒,折戟沉沙。
楊安雖首戰告捷,但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等著。
隋文帝宣戰時所言發動五十一萬精兵,是為了壯大聲勢,以震懾南朝,實際能征善戰的將士不超過二十萬。
楊安手下計程車兵,總共不到八萬,其中水軍精兵一萬多人,餘下的都是陸軍。
狼尾灘大捷後,水軍士氣大振,順流而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很快就能和中游秦王楊俊率領的大軍匯合。
但是後陳的守軍,不可能讓楊安輕易如願。
陳朝計程車兵們,視隋人為北虜,自命正統,絕不肯輕易屈服。
楊安走的這條水路,必要經過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以及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中)。
而這一帶的守軍,正是南陳赫赫有名的湘軍鐵軍。
湘州得天獨厚,得益於複雜的地形培養出彪悍的民風,經過南陳軍神候瑱的訓練,早已成為一支忠勇絕倫,縱然面對天神下凡也絕不改色的湘州鐵軍。
軍神候瑱死後,湘州的軍事負責人換成了陳慧紀,南陳名將開國皇帝陳霸先的侄孫,時任荊州刺史。
陳慧紀是一員老將,從侯景之亂起就參與各種軍事活動,素有戰功,雖然並無殊勳,但也算中規中矩。
也因為湘州的獨立性,較少受到朝廷中樞的影響,人心尚未離散,揚州的奢靡之風也未沾染此地。
所以儘管陳朝腐敗,後主昏庸,但湘軍鐵軍絲毫不受影響,在陳慧紀的帶領下,願意為大陳流血到最後一刻。
在陳慧紀的領導之下,南陳的湘州戰區軍政清明,將士用命,都願意為大陳效死誓要保家衛國,戰死沙場。
此時的湘州長江防線已然化為一座銅牆鐵壁,楊安將不得不接受更大的挑戰。
開皇九年正月,楊安的水軍到達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時,發現有三條粗壯的鐵索橫截江面,攔住了大軍的去路。
而屯守歧亭的,是陳慧紀派來的南康內史呂忠肅。
陳慧紀的戰略是,依靠夷陵出口複雜險要的地形,讓呂忠肅率領少量最精銳的部隊牽制住楊安的水軍。
如果戰局陷入僵持,他便可以率軍南下,支援建康,一支生力軍的加入會使得楊廣攻打健康的主力部隊陷入苦戰,甚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負責防守歧亭的南康內史呂忠肅驍勇善戰,此去更是抱了必死決心。他出手不凡,體現出了很強的整備能力,在很短時間內就布起了三條鐵鎖,橫江阻斷隋軍東出三峽之路。
歧亭位於巫峽出口處,極為狹窄,所以江面能夠被鐵鏈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