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將表現良好的董氈派出來,讓他重整青唐,並且冊封他為吐蕃王,同時大宋又積極拉攏回鶻,眼看著,針對西夏的包圍圈已經成型了。
西夏單方面拒絕往來,大宋就可以隨意縱橫捭闔,到時候倒黴的還是他們!
所以西夏不得不派出使者,在聖壽典禮的前5天,來到了西京。
到了這裡,西夏的使團就發現他們處在左右不是的尷尬之中。
比如各國都在積極參加比賽,爭取名額。
每一項比賽的冠軍,都可以得到面聖的機會,並且能拿到豐厚的賞賜,甚至能被刻成雕像,擺放陳列,榮耀無比。
別的國家,全都奮力爭奪,不肯認輸。
西夏呢?
他們不派人參加,會被說成西夏武士無能,連參加比賽的勇氣都沒有。
參賽了,等於給趙禎賀壽,向大宋示弱。
而且輸了比賽不好看,贏了比賽呢?
大宋的賞金他們能要嗎?
要了,丟面子,不要,對自己的武士又沒法交代。
西夏只能自己拿出一份賞金,還不能比大宋少,可問題是西夏哪來那多錢啊?這不是要了老命麼!
比賽當然只是眾多尷尬之一。
還有禮物,這一次各國拿出來的禮物,都非常豐厚,包括契丹也是如此。
西夏呢,如果送厚禮,丟人!
如果不送,窮酸,還是丟人!
住處呢?
給他們安排好的,說是收買人心。
給他們不好的,說是瞧不起西夏。
吃的也一樣,按照大宋這邊,豐盛的款待,他們不願意接受,只是烤肉面餅,又挑三挑四。
總而言之,別扭到了極點。
好在大宋禮部官員的脾氣好,要不然非打起來不可。糾結來,糾結去,終於到了盛典的日子,按照禮儀流程,各國使者,要一起向趙禎行禮賀壽。
這就涉及到該怎麼排隊的問題。
按照禮部的想法,于闐排第一,接著是渤海,吐蕃,大理,契丹,交趾,之後才是西夏……可西夏的使者不幹了。
他們怎麼可以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西夏必須排第一名,不排第一,他們就拒絕參加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