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讀孔子的人眼裡,可能會有一百個孔子的形象。
但由於自漢武帝時期,皇帝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地位得到了幾何倍級的膨脹。
孔子,也從一個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性格也有缺陷的人,走上了神壇,成了泥菩薩一般的神形象。
說到孔子,就是一個知乎者也的溫文爾雅老人。
他知識淵博,通曉一切。孔子所說的,所為的,都是大對特對。
有的史料,有意無意地掩蓋了歷史事實。也許,現代的人們,就自然而然被引導了。
讀史的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
但筆者相信,哪怕孔子有一百個錯誤,也是令人尊敬的。
沒有完美無缺的人。
有讀者說筆者太囉嗦,總是要排這些魯國大人物,講那麼多魯國家族。
這裡筆者先說聲對不起,但魯國的春秋歷史,正是靠一個又一個被史料記載的大人物所創造的。
而且,由於姓氏宗譜文化之豐富和複雜,如果不經常提一提,不將歷史人物的來龍去脈給理清楚了,那是要被那些個別來別去的公族人士給攪混亂的。
要知道,單單是姓氏文化,魯國為咱後人奉獻的複姓就多達百餘個!
這些姓氏,都值得我們尊重,因為這是我們先人的歷史!無論走到哪裡,莫忘了我們的根,我們的先人!
魯國大司寇,是魯國國家層面掌管國家刑獄、司法、治安等方面的卿級班子成員,下設小司寇,再下設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治安具體事宜的官吏。
因為實在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撐,說孔子沒有擔任過魯國大司寇,那我們就按孔子擔任了大司寇,繼續講孔子的春秋風雲吧。
鑑於孔子精通周禮,魯國卿級班子一致同意,由孔子行攝相事。
這個行攝相事又是什麼概念?
也許對三桓而言,這個相可有可無,無所謂,因沒有什麼實權。
相,原指儐相,負責協助主人主持接待賓客。相應的,一國之相,負責幫助國君主持接待國內外賓客。
按照周禮,這個相其實就是司儀。
但對孔子來說,這個相,不得了。
因為根據周禮,一國設六官,即冢宰、司徒、司馬、宗伯、司空、司寇。
而在魯國,設定的是五官,即五卿制: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士。其中司士的職能如同宗伯。冢宰不設。
根據孔子對周禮的理解,“古之明君治國,以冢宰成就道,以司徒成就德,以宗伯成就仁,以司馬成就聖,以司寇成就義,以司空成就禮”,六官制才是符合周禮的。
而魯國曆史上只設了五官,主要就是將冢宰一職給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