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亦然!
那顆剛剛有一些心灰意冷的心,再次熱了起來,不再萎靡不振,不再猶豫不定,越來越堅決,朱以海的眸光越來越亮,這一切都看在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眼裡。
緊接著,錢肅樂、王之仁等人也站了出來,也相繼說出了和張國維相似的話語。
一時間,朱以海更進一步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這些人的言語扇呼與起鬨,朱以海的內心愈發的激情彭拜,越來越按耐不住,對於皇位的渴望也隨之越來越強烈。
很顯然,張國維與王之仁等人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具有很大的話語權,大殿裡的風頭再次變了,以擁護朱以海稱帝為主,即便是那些反對之人,傾向於隆武皇帝朱聿鍵的大臣,也默然不語起來,緩緩低下了頭。
古今亦然,不管是過去,還是在未來,槍杆子出政權的道理,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適用,尤其是在這個冷兵器的時代,手握重軍的將軍地位極高,就連帝王也是為之忌憚三分。
否則,在每一個朝代之中,帝王最為防範的也就不是手握軍權的將軍,從明朝的這二百多年就能看出。
尤其是最近的崇禎皇帝,帶兵出征的將軍稍有疏忽,稍有怠慢之處,要麼罷官變為庶民,發配到邊境,要麼就是落得個身首異處。
總之一句話,武將罕有好下場之人!
張國維、錢肅樂就是這個原因,手裡握著軍隊,不僅是抵禦大順軍的一柄利劍,防護的最後一道盾牌,更是震懾著的百官,就連朱以海也不例外!
盡管如此,深知武將手握重兵的危險性,但也不得不張國維與錢肅樂這些人掌兵。
畢竟,軍隊才是立國之本,總要有人統帥!
何況,這些人本就是自行起兵,本就不受控制。
然而,朱以海彷彿沒有意識到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手握重兵所帶來的隱憂,心裡美滋滋地,如果按照張國維等人的意思,自己不日就要登基稱帝,繼承大統,從而造成既成事實。
這時,王之仁話鋒一轉,卻是轉而說道:“王爺,微臣以為,為了以示正統,表示對先皇的尊敬,朝廷還是沿用前朝年號的好,依舊沿用弘光紀元。這樣一來,更能與皇叔分庭抗禮。”
很顯然,朱以海並不在乎年號、國號什麼的,只對皇位感興趣,當上皇上就行,因此,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好,就這麼辦了,至於具體的事宜,如何操辦登基大典,你們就看著辦吧,本王只有一個要求,大典之時,別想唐王皇叔那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