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提督全成忠卻是驚愕地一把扶住王復漢,連聲問道:“王將軍殺了逆魁?可有憑證?首級在哪裡?快拿出來給本督看看!”
“大人,我家大人回援青秀山途中,是截殺了一夥明賊,那賊首的大旗和金盔還有金印都被小的帶過來了,可惜還有六七百明賊的首級沒來得及割!”
陳二狗連忙從腰間取出了一個包袱,開啟一看,果然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又從懷中掏出了一枚金印,恭恭敬敬遞到了全成忠面前。
“好啊……王將軍果然驍勇非凡,明賊逆首既然伏誅,餘者不足為慮,這次只不過是因為廣東兵勾結明賊在大營作亂,而我軍兵馬不足,才敗在明賊之手,我等還是儘快返回永淳,先呈奏朝廷,再調集大軍,徹底剿滅這夥明賊。”
全成忠大喜過望,他剛剛履新廣西提督,就遭遇如此敗仗,正不知如何向皇帝交待,有了這顆賊首的首級,那皇帝說不定就不會降罪了。
桑格昏迷不醒,軍中兵馬只餘三千六七百人,清軍自然不敢在南寧附近久留,一路直奔永淳而去。
途中,全成忠還不忘請文止替他擬了一道奏本,遞送簡親王喇布和京師。
“奴才雲南提督桑格、廣西提督全成忠謹奏,奴才等奉命領廣東綠營及左江鎮和滇南綠營之兵,一萬五千之眾圍南寧,然碣石、惠州和高廉綠營因家小為尚逆裹挾,而生悖逆之心,不思報效,竟勾結明賊,裡應外合,聚眾兩萬餘,圍攻青秀山大營,海賊楊逆,又以舟師航南寧,賊勢日甚,奴才等麾下八旗兵馬雖勉力支撐,但終因寡不敵眾,遂被逆軍兵薄山下,然滇南參將王復漢,有關張之勇,在萬馬千軍之中,七進七出,連誅賊首數十員,陣斬逆魁王國興,並繳獲其大旗、金盔、金印,屢創大功,然奴才等兵少糧絕,實難久持,又恐祖逆之軍北上南寧,故不得不退往永淳,堅守待援。”
“今明賊與楊逆合流,又有廣東萬餘綠營助陣,若其軍勾結廣東尚逆,禍亂廣西,奴才等只恐兩廣盡喪矣!奴才等喪師辱國,還請聖上治奴才等死罪,奴才等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發這道奏疏時,雲南提督桑格也終於醒轉,他和全成忠仔細參詳過,都認為文止所言甚是有理。
雖然這條奏報是請罪摺子,但卻把戰敗的責任推諉到了廣東綠營身上,又變相地說明了王復漢斬將奪旗的功勞,這王復漢是桑格一手提拔起來的,又署著右江鎮綠營副將的差事,他立了功,那就等於他桑格和全成忠同樣立了功,再者他們還把朝廷當作寶貝疙瘩的八旗大兵給帶了出來,這樣的話,說不定還能撈個功過相抵。
且不說清廷如何處置桑格和全成忠,在清軍退卻後,馬仲英終於在南寧北城見到了已經白了半邊頭的明鄭宣武鎮總兵楊彥迪。
“本鎮數月之前就聞聽淮國公五子毅然舉兵復明,一路從楚雄殺入了廣西,打的韃子丟盔棄甲,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僅憑一千餘人就弄出了這麼大動靜,如今更是擊潰了清軍的重兵圍剿,我大明恢復有望啊!有望啊……!”
早在雷州就從李興口中得知瓊州軍事蹟的楊彥迪在大勝之下,表現的格外熱情,一把扶住對他行禮的馬仲英沒口子地稱讚起來。
跟在楊彥迪身後的宣武鎮將官也都是面帶笑容看著馬仲英,這些日子他們和李興等人也混熟了,這些在海上漂泊半生的殘明官員同樣對能連續突破清軍圍追堵截的瓊州軍充滿好感和敬佩。
喜歡好男兒留什麼辮請大家收藏:()好男兒留什麼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