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說出口的理想也許只是為了敷衍大人的一時意氣,成年後再談夢想多少要考慮許多現實的禁錮而束手束腳。唯有學生時代,最大的煩惱是成績,最簡單通往夢的道路是大學。
未來的你想做什麼?那你就去學好了,就這樣清楚明白。
這時候的我們,已經可以正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是適合文科還是理科?是正常高考,藝術生還是選擇競賽?路有不同,卻都著落在一張張白紙黑字的卷子之上。
能用數字衡量的成功,現在想想,真的是純粹簡單。
餘淮想要當一個物理科學家,他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喜歡的事情上。但很多事情並不是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想要的結果。餘淮的驕傲讓他陷入對自己的質疑和難過,我能夠理解,但終是不認同的,更不能理解逃避的行為。
成績這件事,對週末來說是全劇裡最小菜一碟的吧。他輕而易舉就能拿到保送清華的資格,同時活的又灑灑脫脫,但反倒是這樣的厲害學霸人設,顯得多少有些不真實。
餘淮,到底是那個沒有完美無缺,但仍舊一路拼搏的,身邊的你或者我。
當然,耿耿也是。
【言猶在耳的殷殷叮囑,是長輩最深切的愛】
我喜歡《最好的我們》,不僅僅喜歡那些同學之間自然平淡的校園生活,再回頭,倒是更能夠理解那些老師和家長的心情。
叛逆的時候不知好賴,年齡的鴻溝和視角的不同總會讓太多的交流陷入無可挽回的狀態,可等我們長大了再回首那些吵吵鬧鬧彷彿如天大的事情,大多已經記不清晰,談笑以付。既然所有的爭執因愛而起,那麼必然化解也因愛而消融。
也許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後我們長大,才曉得最愛你的人,終究是生你養你的親人父母。
無論是有著兩份家庭寵愛的耿耿,還是在單親媽媽壓力之下的餘淮,性格不同做法不一,但回歸根本,仍然殊途同歸。他們想要你過最好的生活,僅此而已。
那麼老師呢?其實,全劇裡高考前的那個片段我也特別的喜歡,張平絮絮叨叨的講起高考注意事項,課桌前的同學們抖著肩膀哭的不行,三年的故事一一重放,不需要插入回憶不需要倒敘,那些事情,你本來就不曾忘記。他們的身影漸漸模糊,張平說,雖然有時候會很生氣,但你們是真好,真可愛。
一聲聲的叮嚀,一句句的囑咐,不要辜負任何真心待你的人。
或許《最好的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當下被頻頻討論的爆款,因為他沒有狗血的劇情,亦缺乏戲劇化的故事感,但總有某個瞬間會讓你淚流滿面,恍如隔世。
有人在感慨當下的校園,有人在回味過去的美好,但曾有會心一笑,已然足夠。
高中生活許是沒有那麼多驚濤駭浪和波瀾壯闊,不過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點點滴滴現在想起卻是再也不可得。那些哭過的、笑過的、玩過的、鬧過的,都定格在塵封的青春裡。
而我們,到底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