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想不到,在最富庶的時代,執掌政事堂的首相,居然住在這麼簡陋的地方。
大宋第一清官,當之無愧!
做官當如包希仁!
同樣悲傷的還有趙禎,又一個老夥計走了,他還能撐多久呢?
足足一整天,趙禎水米不沾唇,饒是趙曙心疼害怕,也沒有辦法。
直到第二天,趙禎下旨,追贈包拯侍中銜,封廬國公,諡號“文肅”。並且派兩千名禁軍,護送包拯遺體返回原籍安葬。
一個人生前多麼輝煌煊赫,都是假的。
人們或許看重你的權勢,看重你的財富……總而言之,是你有價值,他們才會撲上來。
唯有死後,沒有了價值,那才是出於真心,發自肺腑。
包拯在西京,有數萬百姓自發相送,綿延十裡,哭聲不絕。
等到了開封,迎接老相公的人,更是多達幾十萬之眾!
他們無不痛哭流涕,包拯權知開封府事,時間並不長,可是在不長的任內,老相公掃平了無憂洞之患,取消了無數稅卡,又清理冤案,推動物流業發展,解決就業……多年過去了,開封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老相公出力。
男女老少,扶老攜幼,自覺出城迎接,白幡滿眼,哀樂聲聲,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和尊敬的老相公最後道別。
一個月之後,包拯的遺體回到了廬州老家,安葬在了祖墳。包氏子孫,無不以老相公為榜樣,不管是務農,還是為官,絕不敢有半點貪墨,兢兢業業,門風森嚴,令人欽佩。
……
包拯的死,給喧囂的盛典,提前畫上了句號,除了打算常住洛陽的使者之外,其餘陸續起身,返回國內。
而包拯空下的首相之位,立刻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許多人都躍躍欲試,尤其是賈昌朝,更是兩次來到王寧安的府邸,他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用意很明白了。
趙禎經過包拯的死,身體更差了,許多國政,都落在了太子手裡,而太子又對師父言聽計從,只要王寧安說一句話,首相之位,就落到了賈昌朝的手裡。
只是王寧安非但沒有幫忙,還主動去拜會歐陽修,和醉翁足足談了一個時辰。
直到暮色濃稠,才從歐陽修的府裡出來,王寧安若有所思,馬車走得很快。就在經過一個街口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陣兵器打鬥的聲音,接著一大黑乎乎大個子渾身是血,屁股上插著弩箭,吼叫著,跑了出來,正好撞上了王寧安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