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貼心的寫下煎藥方法和服藥之法:“用水6茶碗,單煮葛根成5茶碗,再納諸藥煮成3碗,分3次服。”
藥煎好,服用後,病者身熱漸退,疹子漸消。再吹錫類散後,白腐即隨涎而出。
王廷輔囑咐道:“我再給你開一副藥,回去服用,明日再來複診。”
病者兄弟忙連聲道謝,取藥而回。
張介賓很是興奮,比自己治好病還要激動:“可以啊,以前常聽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我還不相信,今日信矣!”
“先前還覺得我們京畿醫家還不錯,今日方知,人外有人。我這點道行,勉強算是及格吧!”
王廷輔卻搖了搖頭說道,方才他也到處轉了轉,發現山西、山東、河南醫學生明顯要比京畿醫學生要強上一籌。
萬邦寧並不知道四地醫學生的差距,他根本就不管眾人來自何地,只論醫術高低。此時聞言說道:“別的科房我不知道,我的小方脈科,目前還是你的醫術最好,不輸於其他醫士醫生。”
這話一出,眾人譁然,萬家可是兒科世家,萬密齋更是能和錢乙宋代醫家,兒科的奠基人)相提並論的兒科聖手。他們並不知道,一百年後,萬密齋更是會被康熙封為醫聖。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醫聖萬密齋。孔子是一脈傳承,沒有變動。武聖卻是由岳飛改為了關羽,並被後世認可。而醫聖,官方封的正是萬密齋,只是民間尊封張仲景,最後取代了官方,得到後世醫家的一致認可。
雖然萬密齋醫聖之名沒有保住,但他的醫學造詣,對兒科的貢獻,卻是得到一眾認可。成為與“兒科醫聖”錢乙並稱的兩大兒科聖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樣的權威親自給王廷輔背書,如何不讓眾人驚訝,看向王廷輔的目光都不同了。先前只是覺得挺厲害,這會就純粹是仰慕了。
當然也有躍躍欲試,想和他一較高下之人,比如張介賓。比是肯定要比的,只是不會是現在。張介賓按耐下來,他要等到三科結束。
在先前第一位病者等待熬藥之時,王廷輔就已看完另外兩個病者,這會兒服藥都離去了。
接下來,小方脈又有一人得到萬密齋的認可,給予了很高評價。那人是開封府人,名叫劉宇,是開封府十位醫家之一。
也許兒科小方脈)被稱為啞科之故,兒科高手都低調得過頭,先前竟然沒有被張介賓記住。這會兒他才認真的,好好的打量了一番,記在了心頭。
河南醫學生,又相繼湧現出了幾位有名醫之資的人。開封府鄭誼,汝寧府方應時,二人在大方脈造詣;汝寧府黃樸的傷寒造詣。都讓人眼前一亮,驚豔一科。
山東醫學生湧現得更多,大方脈的有周宗嶽、劉夢松、李先芳等人,傷寒科的有鉅野人姚廷帛。還有更多,都散於其他七科,張介賓倒沒能看到。
傷寒科的最後一人,實力也很強,正是來自山西長治縣的申相。實力不比張吾仁、黃樸、姚廷帛差。
相對而言,婦人科就顯得沒那麼出彩了,報考人數也很少,早在七科結束沒多久就結束了。
隨著婦人科、傷寒科和小方脈科的相繼結束,現場就只是下大方脈還在繼續。
此時還有十幾人沒有上場,張介賓、趙鳳翔、張昶、劉汲、周溥等人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