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頭買簸箕的老爺子站起身,也不知道是故意還是有意,對老太太說道:“孩兒他娘,咱們也回去了,還剩這三個簸箕,下回趕圩再賣。”
老爺子和老太太帶來二十個簸箕,一上午就賣剩下三個,完全是沾了旁邊高升免費送饅頭,聚來的大量老百姓的光。
沒有人氣就沒有生意,這話不僅現代適用,古代也適用。
“又熱不死你。”
高升翻翻白眼,主動收拾探水,張大柱微微一嘆急忙過來幫忙。
那些還在等待下一批饅頭的老百姓一看高升和張大柱要走,紛紛無奈嘆息,開始四下散去。
讓張大柱收拾攤子,他拆了一貫錢,揣了一百多文錢,帶著窗板就朝村市裡走。
明天就是傳統佳節中秋節,高升去村市裡看看有啥可買的。
去年的中秋節,前身帶著高悅只吃了一頓乾的,景象淒涼,現在他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高悅最好的。
若不是銅錢太重,村市裡商品不多,又沒什麼可以買的,他非得帶著一筐銅錢大肆採購一番。
先去書鋪還窗板,進到書鋪卻沒有見到李翁,而是見到一個僕人打扮的中年人。
還了窗板問及李翁的去處,那僕人卻道:“此刻是日中,我家阿郎自然是回去休息了,臨走時阿郎還特地讓奴婢告訴郎君,‘若是有緣,來日再聚’。”
高升無奈,雖只有兩次照面,話也不多,不過他倒是對李翁印象極好,他還想當面謝謝李翁借板之恩。
拜謝中年僕人之後,高升出了門,沿著村市,找了一家鐵匠鋪,在鐵匠鋪裡瞎逛,順手買了一把趁手的一尺長的鋼刀,準備幹活用。
春秋晚期歷史上就出現了鍊鋼技術,到了唐朝,鍊鋼已經很成熟。
唐朝陌刀,就是百鍊碳鋼中的精品,鋒利而有韌性,但唐朝的碳鋼刀普遍韌性有餘,而硬度不夠,降低了刀鋒的保持性,也在碰到硬度高的鋼刀時容易吃虧。
究其原因,是唐朝鐵匠鍊鋼淬火、回火,和退火工藝還不夠先進。
這個時代用簡陋熱處理煉製出來的碳鋼硬度,能夠達到高升心裡預期的,只有產自天竺的烏茲鋼。
和鐵匠聊了聊,讓他對唐朝的熱處理水準有了大概的認知,再買了一些粗鋼錠。
沒穿越前,他在研究戶外刀具的時候,研究過鍛打熱處理,買這些粗鋼錠是想有機會的時候,他也嘗試一下熱處理,看能不能弄把合適的菜刀和工具用刀。
高升向鐵匠付了十多文粗鋼錠的訂金,說好明日一早來拿,這才出了鐵匠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