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英國公馬上就要將萬能都司的防區向北方延伸,宣大總督府也要由陽和衛移駐到關外的興和,正好藉助這個機會,朝廷遷移一些百姓到關外,讓他們教授那些蒙古人種植農作物......”
潛移默化,漸漸改變那些地位低下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這是崇禎對霍維華的總結,這番言詞的大概意思,先是遷移一部分百姓到關外駐軍營地的周圍,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從而影響那些地位低下的貧窮老百姓,讓他們跟著學務農。
尤其是那些沒有牲畜或者牛羊很少的蒙古人,更是“幫扶”的重點,從而讓他們過上自給自足、能夠吃飽喝足的日子,進而影響到周圍的蒙古人、
以此類推,最終達到調整整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目的。
北方邊境互市的存在,並不是單純地買賣,一種做生意的場所,而是盤活當地的民生與經濟,互通有無,以己之長,換取自己所需,更是加強漢人和蒙古人的聯絡與交流,從而建立某種感情。
簡單來講,不管什麼時候,蒙古人並不缺吃食,但他們依舊有著極大的糧食需求,迫切地想要從漢人那裡購買糧食,並不是他們不具備種植糧食的條件,而是因為,早就習慣了遊牧生活,更願意用自己的牛羊等價換取糧食。
以前的時候,互市一年才有一次,持續時間只有一個月,大明對相應地管制又極嚴,並不是想買賣什麼東西、想買賣多少,就能如願的。
因此,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為了緩和這種矛盾,為了彌補自己部落對糧食的需求,就劃出一部分割槽域,讓一些牧民務農,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分工合作”,提高土默特部的自給自足能力。
“可是,霍尚書,如果向關外遷移部分的百姓,開墾荒地,教授那些蒙古人務農,這些都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安全能有保障嗎?”
顯然,擔心霍維華誤會,思索了了良久,畢自嚴這才說出這番話,進而又補充道:“而且,這中間還有語言不通的問題,又如何傳授那些蒙古人務農呢?”
“呵呵...畢尚書,所以本官才講,趁著英國公他們延伸萬能都司的防區,將宣府總督府移駐到興和之時,遷移百姓啊。”
聽到霍維華的這番話,畢自嚴心中一動,不禁有了某種猜測,而霍維華的接下來之言,正好驗證了他的這種想法。
“皇上,畢大人,英國公移防到興和的時候,勢必會有一些營地,駐紮在城外,而遷移的那些老百姓,他們開墾荒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放在營地的附近,自然而然地,安全就沒有問題了。”
“至於語言不通的問題,那就更簡單了,在邊民之中,先不說有許多的老百姓通曉蒙古語,還有一些百姓原本就是蒙古人,完全可以從這些人裡面挑選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