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隨著思維越來越活躍,崇禎忍不住地有了更多地猜測,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提出的那些歸順條件,恐怕朱由檢不是不想答應,只是再次中了文官的文字遊戲,再次被愚弄了。
畢竟,京城的防禦力那麼低,城破更是遲早的事情,或許有一些官員心裡認為,李自成打進京城,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至於提出了歸順條件,更像是一種虛以為蛇,迷惑眾人的手段了。
所以說,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心思活絡的這些官員,自認為看明白了這一切的他們,就會按照他們的思路去做,去迂迴“示好”李自成。
就好像是讓李自成擁有更充分的理由攻打京城,也在反襯朱由檢的摳門。
就好像是在製造那麼一個景象,就好像是在向世人說,喏,你看,我李自成並不想造反,還是對大明有著盡忠之意,只要皇上答應那些條件就行,我李自成就率眾北上,抵禦滿清韃子。
簡而言之,這些官員為李自成鋪了這麼一條路,更加的平坦。
當然,這並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著一定的根據,如果那些官員真得那麼鐵骨錚錚,真得那麼熱血忠誠,李自成攻城之時,他們為何不跟著死守京城?
尤其是城破之後,為何沒有跟著自殺殉葬?
不管是多次的遷都想法未能成功,還是一口回絕了李自成的歸順、要求封王之意,最終落得個煤山自縊身亡下場,這兩種猜測都有很大的可能性。
而且,做出這樣的猜測,“崇禎”還有一個依據,城破之後,那些自殺殉國的文官武將、書生和百姓,有幾人是勸說過朱由檢不要遷都的官員?
也許,結合種種依據而言,最大的猜測理由還是,不管遷都與否,還是朝代更替,死得只會是帝王,君王沒有其他選擇,那些官員就不一樣了,完全轉投他人,還可以美其名曰,良禽擇木而棲,名臣擇主而事。
這是一個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讓那些官員再無心裡障礙地另擇他主,依舊是榮華富貴,錦繡前程,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以後的生活。
呼~
似乎是不堪其負,被這些沉重的想法所影響,崇禎心情沉重的同時,忍不住地暗暗長舒了一口氣,以緩解胸中的憋悶,自我疏導一下情緒。
這個時候,崇禎的腦海裡忽然浮現了一句話,百官誤我,朱由檢自殺之時的悲憤之言,這也許朱由檢臨死那一刻的頓悟,想通了諸多事情。
當然,這句話的所謂“百官”,並不是在說文武百官,而是指那些玩文字遊戲的官員,慫恿他朱由檢堅守皇明祖訓的那些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