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相比於漢人的龐大基數,大明有著近兩億的人口,這些工作崗位根本就滿足不了需求,皇上又要這些蒙古人苦力幹什麼?
畢竟,在這種情況下,就算蒙古人的勞力再廉價,但相比於漢人的吃苦耐勞而言,最擅長學習一些東西,幾乎是一學就會,蒙古人就顯得笨拙了許多,總不可能都讓他們放羊牧馬吧?
大量僱傭蒙古人的廉價勞動力,這樣做的話,儘管可以加強蒙古人與漢人的交流,可以間接地削弱蒙古人的威脅,從內部瓦解他們,但並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還是存在著非常大的隱患。
畢竟,如果有太多的蒙古人進入關內,聚集在一起,在中原的某個地方生活,那可是很容易出亂子的,這絕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著前車之鑑,巨大的歷史教訓的。
西晉的滅亡,就是因為過多的遊牧民族內遷,尤其是關中等地,最為巔峰之時,少數民族的人口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左右,這也就為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否則的話,如果沒有人口的優勢,五胡亂華之時,那些胡人又怎敢以漢人為食?又怎敢大肆滅絕漢人?
可以毫不客氣的講,由於政策的不完善性,毫無節制地內遷北方遊牧民族,那就是一種近乎於愚蠢的行為,很有可能給華夏民族再次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自西晉以後,中原的王朝,對於內遷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都是極其謹慎而小心,幾乎是避之唯恐不及。
即便是以民風最為開放的大唐盛世,對於這一點,也是慎之又慎,輕易不會嘗試,內遷北方遊牧民族,充實關內百姓,緩解人口稀少的問題。
有著這樣的歷史教訓,兩人不明白,更多的還是好奇,隨著越來越多的遊牧民族內遷中原,皇上又如何應付這個問題?解決其中暗含的隱患?
五胡亂華的慘痛教訓,熟知這一歷史的那些文官,又怎麼可能坐視不管?又怎麼可能會答應?皇上又怎麼面對他們的諫言?
畢竟,縱觀歷史,縱觀歷朝歷代,大明言官的不怕死,敢於直諫,都是古今罕見的,史上罕有的。
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個時候,在文華殿上面,崇禎就在與兵部尚書霍維華、戶部尚書畢自嚴和商部尚書林宗載討論著這個問題。
“還請皇上三思,前有五胡亂華之鑑,晉朝因其而衰,那些遊牧民族靠不住,萬萬不能將其內遷,根本就無法予以教化,只會禍亂中原,成為動亂的根源,野性難馴,朝廷很難予以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