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話,想要博得上頭的好感,本無可厚非,也能為人理解。可是,朝廷的事務何其繁多?如果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面,只會降低朝廷的辦事效率,毫無意義可言。”
......
漸漸地,眾人明白了崇禎的意思,皇上這是想最佳化朝廷的辦事流程,提高相應的辦事效率,首先以朝廷的行文和奏摺開刀,刪減與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使得內容更加直白,通俗易懂起來。
最好是,有什麼事情就說什麼事情,不要有任何的其他修辭,更不要有任何的鋪陳,內容儘可能地簡明扼要,直指要害點,沒有一點的贅述。
崇禎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君主,不僅是大明的歷代君王,還是歷朝歷代,都有君王詬病這種弊病,官員總是在奏摺裡新增各種溢美之詞,長篇大論的讚美與歌功頌德之後,隨後才會切入主題,即便如此,內容也是寫得模模糊糊。
有著幾十年的宦海經驗,這些內閣成員,不僅深知這一點,也同樣幹過。
大勢所趨,無奈之舉。
可以講,他們這些內閣輔臣,才是真正的第一受害者,深受其害,巴不得進行這樣的改革,奏摺之中,少一些華麗的辭藻,少一些孔洞而毫無意義的內容,多一些簡單而直接的話語。
畢竟,除了一些特殊的奏摺,來自於天下各地的奏章,都是要先經過內閣,由內閣輔臣整理之後,摘抄相應的重點,並提出建議,才會上報給皇上,然後才會做出處理。
簡而言之,雖然皇上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奏摺,卻是內閣輔臣劃出了重點,摘抄了主題,並不用多做揣摩。
因此,對於在奏摺裡的這種做法,內閣輔臣比崇禎還要深惡痛絕。
在這時候,崇禎的話音剛落,內閣首輔周道登隨之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可是,皇上,在奏摺之中,使用各種華麗的詞藻,將各地的異象上報朝廷,言其為‘祥瑞’,乃是人之常情,不過是那些同僚討一個好彩頭罷了,還請皇上莫怪。”
不得不說,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尤其是朝廷著手裁撤“兩京制”,由其為主導,周道登的心性早已發生了變化,變得不再像當初那般的刻板,行事木訥,非常的滑頭,變得敢於直言了許多。
真心換真心,四兩換半斤。
顯然,隨著周道登的變化,不再那麼的碌碌無為,不再是事事都以明哲保身為原則,周道登已然獲得了崇禎的認可。
即便是當著眾內閣成員的面,近乎於頂撞,崇禎也沒有一丁點的不滿,還非常的有耐心,等到周道登將話說完,這才再次開口。
“周閣老,你之所言,有幾分道理,也確實是人之常情。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國之事,既然上報到朝廷,就絕不是小事,也容不得絲毫的馬虎,更不能有所拖沓,事事都關乎著國計民生,來不得半點延遲,越早解決越好。”
崇禎頓了頓,神色也是為之一斂,變得鄭重了許多,語氣也隨之變得有一些低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