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那些洋人雖然頂著一個國家的名頭,但更多的還是商人屬性。”
“只要是有利可圖,他們才不會在乎之前的損失,更不會在意之前海戰的人員死傷,就比如那個荷蘭東印度公司,明明就是濱田彌兵衛那個日本人挑起的事端,結果到了最後,荷蘭卻成了賠禮的一方。”
對於洋人的瞭解,本就是大明的短板,相應的情報收集,更可謂寥寥,更不用說關於“濱田彌兵衛事件”的始末了,就算是有所耳聞,但也是所知有限,不可能知道多少,更遑論其中的細節?
可以說,在整個大明,甚至於全世界,對於“濱田彌兵衛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大國博弈、利益交換,恐怕沒有人比“崇禎”這個局外人還要了解,還要清楚。
因此,瞭解不多的眾人,更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崇禎的言詞了。
但是,相比而言,作為兵部的主事兒人,兵部尚書霍維華肯定要知道的更多,要更加地瞭解,畢竟,海戰還未過去多久,大戰之前,肯定會做出一定的情報收集,從而好排兵佈陣。
“皇上,據臣所知,那些洋人國家之中,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就屬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最沒有骨氣,沒有原則,可謂是沒有下限,只要能夠賺取錢財,只要可以獲得通商許可,他們可以放下一切,可以犧牲所有的尊嚴,更像是一個商人國家。”
“濱田彌兵衛事件,之所以發生大逆轉,最後結果讓所有人意外,荷蘭人示弱,就是因為,日本人關閉了他們的商館,以兩國的貿易往來為要挾,逼迫荷蘭人就範。”
“因此,為了生意不受影響,公司不至於虧損,即便是佔理一方,荷蘭人也不得不棄卒保帥,不得不妥協,不僅將那個臺灣長官罷職,還被問了罪,被判監四年,若不是朝廷的行動,說不定就被送到日本蹲大牢了呢。”
霍維華的這一番話,看似是在回應崇禎之言,進行相應的補充,倒不如講,是在說給其他官員聽,變相的講述濱田彌兵衛事件的始末。
“呵呵...暫且不再討論荷蘭人的沒有風骨,向日本人屈服,現在迴歸到主題,談點有用的。”
崇禎淡淡一笑,爽朗的語氣,顯得是那麼的自信,那麼的從容不迫,掃視了一下眾人之後,目光再次迴歸到霍維華的身上,臉上的笑意愈發的濃郁,顯得是那麼的和藹可親。
“霍尚書,現在這個時候,想必你們兵部應該也已經得到了熊文燦和朱一馮等人的報備,那些洋人已經答應了大明的貿易條件,和大家說說,也讓其他人高興高興。”
“是,皇上,臣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