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賈亦韜重重地吐出一口濁氣,儘量的讓自己放鬆下來,轉而看向了那份忠臣名將的單子,同時對秦良玉抱了很大的期望,想起了崇禎賜秦良玉的一首詩,自己盜用之後,附在密旨之上。
學就西山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在他們的眼裡,許多的經濟學術語也能為之引用,用於歷史的研究。
劣幣驅逐良幣,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官場之上,憑著對明史的研究,不管是唐宋之時,還是明清之際,當滿朝都是貪官汙吏,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輩,那些想要做事的官員就會受到排擠。
尤其是明末時期,這種情況尤為嚴重,打擊對手,遠比抵禦外敵來得重要。
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
或死於起義軍之手,或是被建奴所殺,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表象,真正的兇手來源於朝堂之上,不僅僅是崇禎的猜忌與疑心,還有那些官員的推波助瀾,火上澆油。
所以,經歷過一件件的事情之後,武將認清了事實,滿身的熱血漸漸冷卻,觀念悄然的也發生轉變,不再那麼死忠,不再是以身殉國為榮。
最為關鍵的是,武將的地位大幅度下滑,遠遠比不上同階的文官,還要受那些閹人的氣。
翻開明末的歷史不難發現,不乏擁有力挽狂瀾能力的文臣武將,然而,他們的才能不僅讓敵人忌憚,還有朝堂上的那些同僚嫉妒,以及一個帝王根深蒂固的觀念,功高震主。
這一切的一切,早就註定了他們的遭遇與悲慘下場,才能很難得到盡情地施展,幾乎是不可能,即便他們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對朝廷非常的忠心。
出頭的椽子先爛,不外如此!
所以,在末期的時候,很少看到武將以身殉國,許多的明軍沒有反抗,轉身就投降了韃子,或是與起義軍同流合汙,不只是說沒有了良將,而是大明王朝讓他們徹底寒了心,讓他們的死忠變得沒有意義。
當然,還有一點不可否認,那些能征善戰並且忠心的武將,差不多都被崇禎坑死了。
賈亦韜滿臉的陰霾之色,腦海裡的這些念頭相繼湧出,揮之不去,暗暗咬牙,堅毅地說道:“中興大明王朝,就從清除黨爭開始,絕不會讓那些忠臣名將的悲慘下場重演,我賈亦韜要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