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歷天下之時,廣結好友,尤其是那些武學宗師,更是結交的重點,開始專攻武學之道,從而達到文武兼備的目的,以此報效國家,武能保家衛國,文能兼濟天下。*隨*夢*小*說 .lā
翻開歷史,尤其是明朝末年,不難發現,文武兼備之人非常的多,就好像雨後春筍一般,越是到後期,這樣的人就越多,比如李定國、李巖、李過、盧象升、孫傳庭、吳三桂等等。
這些人雖然駁雜,或是反賊,或是朝中大將,亦或是貳臣,背棄明廷,轉投韃子,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這些人都是文武兼備之人,在當時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這個時候,崇禎不禁想起了關於明末時期的一些討論,歷史上的朱由檢並不是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建奴也不是那麼是不可抵擋,也不是沒有大將可用,缺得只是對將領的信任和委以重任。
別得不說,單單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曹變蛟和盧象升,皇太極就沒有在他們的身上佔到絲毫便宜,反而總是吃虧,所率的軍隊,更是頻頻吃癟,損失慘重。
“哼~明軍之所以連連失利,不敵韃子軍,缺的不是統帥,也不是士兵的戰鬥力不行,而是諸將沒有那種一決生死的決心,只要遼東的主帥都是曹變蛟、盧象升、何可綱之流,建奴還怎麼可能如此囂張?”
崇禎暗暗想著,心裡也就有了決定,從今以後,北方的官員與將領,尤其是遼東,一個個全都換上主戰派,敢於與敵人一教生死的決心,抱著與城池共存亡的信念。
唯有如此,即便大明日後的國力還不能快速恢復,黃豬皮率領的韃子軍,也不可能像己巳之變那般,長驅直入關內,如入無人之境,肆意的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縱觀己巳之變,不難發現,除了馳援的關寧鐵騎,大明的軍隊罕有主動出擊者,或是望風而逃,或是被動地守在城中,龜縮不出,這才給了黃豬皮可乘之機,陳兵於京師城下。
漸漸地,陷入沉思中的崇禎,就好像耳聾了一般,失去了聽覺,就好像真得聽不到任何的聲音,只是看著場中央,那正在參加初試淘汰賽的習武之人,眸光幽幽,閃爍不定。
從這些習武之人之中,選拔出那麼一些身手著實了得之人,在皇家軍事學院之中,稍加強化訓練,憑著他們骨子裡就有的血性與傲意,還有那屬於習武之人的榮耀感,一旦充實到北方的軍中,勢必給大明的北方軍隊注入新鮮的血液,猶如打了一劑強心劑,軍隊將會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自然而然地,戰鬥力也隨之上去。
眼前的這些人,不同於在軍中的武將,後者在軍中混跡多年,早就成了油潑不進的兵油子,更加的貪生怕死,將保全己身看得尤為重要,早已失去了屬於軍人的榮譽感,還有那股鐵骨錚錚的血性。
他們卻不同!
幾乎全都是出身於貧寒之家,懷揣著一腔的保疆衛土的熱血,那種精忠報國的觀念尤為強烈。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人一無所有,毫無建樹可言,迫切地想要立軍功,因此,他們也就沒有什麼顧忌,沒有了顧慮之處,將會更加的奮勇殺敵,格外的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