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亦韜沒有勉強張皇后,話雖然這樣說,但心裡已經做了決定,三餉非免除不可!
作為一個歷史學者,雖然很多的歷史只是一種猜測和推理,但還是可以作為一些依據的,賈亦韜知道,一旦免費百姓的三餉賦稅,將會嚴重加重朝廷的財政赤字,使得遼東的軍隊缺餉,但還是決定這麼做。
放在平時,九厘的課稅不算什麼,還在百姓的承受範圍之內,但作為一個穿越者,賈亦韜知道,小冰河時代的到來,天下大旱,田裡顆粒無收,三餉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百姓不得不暴動,紛紛起義。
而且,擁有著現代人的靈魂,還是一個教授,雖然不是經濟學家,但賈亦韜還是有著許多掙錢的方法,解決那些問題得方法,不一定非要逼迫老百姓造反,不一定非要搜刮民脂民膏,才能籌措到軍餉。
若是放在穿越以前,對於“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這句話,賈亦韜或許還會嗤之以鼻,撇撇嘴,現在卻不同了,擁有著皇帝這一重身份,弄到錢還不容易?
當然,賈亦韜不會傻得學歷史上的那個崇禎皇帝,向臣子們募捐,那樣的話,只會降低了身份,掃了自己的尊嚴,央求百官,又如何鎮得住他們?
紆尊降貴,不一定都是好事兒!
因此,看著張皇后離去的背影,在這一刻,賈亦韜已經有了主意,如何弄到錢,緩解朝廷的燃眉之急,解決這一年的軍餉問題。
轉瞬間,賈亦韜又想了想,要想革除大明朝的各種弊病,維護自己的統治,現在最為迫切地不是掌控朝廷各個文官官員,而是軍隊!
唯有如此,才能為所欲為,幹自己想幹的一切。
恍惚之間,賈亦韜不禁想到了許多,想到了毛爺爺與蔣介石,不管是共同抗日,還是攘外必先安內,兩個人說得都沒有錯,只是身處的位置不同。
賈亦韜相信,不管是毛爺爺,還是蔣介石,兩人都是格外的偏愛明史,只是一個讀得通透,理解的深刻,另一個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而已,並未看到問題得深邃。
比如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明朝時就有,並非蔣介石所創!
作為一個歷史學者,賈亦韜一直有一種想法,明末時期的崇禎年代,和民國時期太像了。
一樣有來自於東北的外族威脅,一樣是天下大亂,義軍迭起,官軍不斷地鎮壓,四處救火。
若是細細研究的話,不難發現,毛爺爺的那些戰略思想脫胎於明末時期的農民起義,總結而來,並予以細化和延伸,更適用於抗日時期。
同樣是在湖南與雲貴一帶發展壯大,藉助深山老林,躲避官軍的圍剿。
賈亦韜甩了甩頭,不再想這些,而是想著應對之策,在明天的早朝之時,提出免除三餉之際,如何應對那些百官?
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