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菀依如今才剛剛成年,付出比老一輩歌手更多的辛苦,既合情合理,也勢在必行。
她跟泰勒合唱的這首歌叫做《一路生花》,這首歌表達了為了實現夢想,年輕人不怕風浪的勵志歌曲。
歌曲裡希望人們許下的所有願望都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不僅能幫助自己抵禦風沙,還能幫助雨中的人們避雨。
歌曲中的青春和動力的感覺就能感動很多人,它唱出了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
他們勇敢,熱情,勇敢,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幫助別人。
演唱者溫柔的聲音也讓這首勵志歌曲更加溫暖,讓人感受到了青春的氣息。
原版在後世各個網站都有很高的人氣,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旋律好聽,更是因為它的歌詞裡傳達的樂觀精神是當代很多年輕人所缺乏的。
而兩個人的合唱版是基於原唱基礎上的再升級,不僅加入了兩種不同音色交相輝映的化學反應效果,讓其多出了無與倫比的層次感,還特意加入了一段高八度的和聲效果。
可以說這首歌的層次感是編曲以及和聲編排的結果,林菀依在這首歌當中的角色是主和聲,這個版本的和聲能產生讓人百聽不厭的效果。
因為整首歌曲的主音程,特別是副歌段的主音程是由泰勒撐起來的,她的聲音特點就是高亢。
在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流行樂壇當中,論流行唱法音色的穿透力,沒有多少歌手是能夠比得過她的,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這麼強有力具有穿透性的唱法下,林菀依的音色變化便註定了絕對不能跟泰勒進行硬碰硬。
否則以兩人都為高亢尖細的音色的話,是很容易陷入女聲合唱的惡魔地獄——同質化當中。
當一首歌的合唱兩人陷入同質化的陷阱當中,整首歌的層次就會做得一塌糊塗,即使是再強的編曲也無法挽救回來。
這種設計,就有意識地規避了兩人聲音當中的同質特點,轉用和聲進行層次感的穿插和堆疊。
並且這種使用不同發聲方式以及和聲編排,來規避兩人的同質化特點,手段極其的高階,也是現代音樂中少見的曲風設計。
比如在第一段,選擇無鼓點,幾乎是讓歌手清唱的方式,主音程只有一把鍵盤和吉他。
然後到了副歌,加入另一副鋼琴,以及空間感很強的電鼓推進,讓整個第一段顯得更為空曠,輕盈無比。
再在間奏加入整個樂隊編,跟第一段的歌曲就顯得對比度很強,是在透過樂器的增減進行層次感的構造。
在整個第二段當中,樂隊編一直是不缺席的,直到林菀依和泰勒的吟唱段結束之後,掐斷所有樂器,只剩下陶笛聲音。
在陶笛的段落過後,再直接上整個樂隊編,這樣整首歌的“弱強弱強弱”的層次感就出來了。
而且三段落編曲使用不同的樂器音色,便讓三段的層次感顯得更為強烈。
兩個人
的嗓音搭配效果,很像繞著中心蕩漾出去的水波,是一種複合、立體,具有水的波動形態和風的自由呼吸,又不失堅韌金屬內芯的奇妙存在。
林菀依的和聲在為整首歌曲服務的目標下,也呈現出來這樣的效果。
當圍繞著泰勒的主音去和音時,她輕攏慢捻抹復挑,以聲音為氛圍氤氳渲染,並作為介質扯動那平靜湖面上的空氣和情感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