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演唱風格在現場確實是極有煽動性的,孫南出名的歌曲,往往是這種居多。
但是抒情歌、小歌,以他的技術演唱出來,往往給人一種不走心的感覺。
其實這個不走心的問題他也冤枉,是由於他技術上的特點導致的。
若是拋開所有偏見,只討論唱歌水平,他真的還是很厲害的。
他有著科學健康的唱法,牛逼哄哄的發聲能力,強悍無比的聲帶機能,穩如狗的現場穩定度,國內最頂尖級別的高音水平。
國內同時具備這幾項條件的歌手其實是鳳毛麟角的,他的先天條件擺在這裡,加上他的咽音和高位置共鳴都掌握得相當不錯。
他的音準和氣息真的是教科書級別的精準,這需要的是長時間科學訓練換來的紮實基本功。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他的歌曲難度是不低的。
可是唱功強悍如斯的他,也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聽眾的審美和歌者的唱法都一直在不斷進步的二十一世紀,這種缺點只會被放大。
他的唱歌聲音表情單一,歌路窄,快歌幾乎完全唱不了。
也就導致了他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晚會歌手和現場飆大歌的歌手,但卻無法成為一個走心歌手。
而當你無法成為一個走進聽眾心裡的歌手,你唱歌是很難打動聽眾的。
怎麼說呢,總結起來就是:唱歌套路淺而且還討人厭。
他的“一招鮮”使他一夜成名,一度成為了國內最火
紅的歌手。
但是他唱法上面的固有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在歌壇蓬勃發展新人輩出的今天,有幾分廉頗老矣的悲涼。
實際上,孫南自己很瞭解自己聲音裡的缺點,也明白劉清山這麼做的原因,但除了心頭上的感激之外,他並沒有多說些什麼。
兩位真正的音樂大咖合作的作品,所碰撞出來的就不是火花了,而是音樂藝術上的昇華。
雖然對孫南來說是首新歌,但熟悉之後的全身心投入,令整個錄製工作也不過耗費了短短的二十幾分鍾。
因為主音全部來自同一個人,劉清山的和音部分僅僅是情緒飽滿時候的新增,並不影響孫南的正常錄製過程。
但強弱、粗細、明亮沙啞的對應性和音,多多少少會影響到歌曲意境的深度問題,就會讓整個錄製過程出現細微處的不太銜接。
兩個人重複錄製的原因就在於此,好在經過了磨合後的質量也在穩步提升當中。
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各不相同,就是由於二人選取了不同的側重,和不同的共鳴,但是核心的發聲方法是一樣的。
而且兩個人的音準、聲音穩定度都不錯,進而使得孫南對這首歌的駕馭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演繹能力不再是發聲能力的倒數,情感豐富了。
二是節奏感從負數變成了律感十足,音色審美不僅豐滿而且形色俱全。
歌曲律動和節奏感的開發出來,將這首歌帶上了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