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山一開口就是木質般的嗓音,低吟慢唱,細膩的訴說,配合吉他的清新,大提琴和馬頭琴的嘶啞。
歌曲開頭的一段慢慢訴說,配合點點的鼓聲,回憶的是和安河橋的故事。
歌詞雖然很直白,但通俗得不流俗,淺顯的不膚淺,一點也不差感情的表達,同時具備很強的畫面感。
或許這就是民謠的特點,接地氣的魅力,不同於流行音樂,它去除了媚俗的調調,只剩下真實音符。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代替夢想的只是勉為其難」,副歌開始,在感嘆時光荏苒,實現或多或少出現的無奈。
青春是一個淨土,可惜離我們遠去,青春時候夢想未來,長大了,童年變成了自己的理想。
前半段訴說完了安河橋,以及與安河橋的感情,中間的一段馬頭琴獨奏,留下了很大的空白。
馬頭琴的沙啞,拉長了時光,磨砂了歲月,這是留給聽眾的,任由每個人去新增每個人的故事和感情,直到釋然。
「我知道吹過的牛逼,也會隨青春一笑了之,讓我困在城市裡,紀念你」,淨優雅的吉他和絃樂,溫暖而略顯頹廢的文字,樸實的文字和旋律,誠實的聲線,純淨的吉他。
以及歌詞中淡淡的憂傷,用低沉喑啞的嗓音訴說著人世間的瑣碎往事。..
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嘶喊的喧囂,近乎絮叨地書寫身邊的人、身邊的故事和自己的內心,是那麼的真誠和簡單,卻洋溢著超越生活的詩意。
歌曲後半段,開始釋懷,過去雖然回不來,還好有安河橋,有奶奶,有青春,有那段珍貴的親情。
劉清山今天使用的這種嗓音,所有人都還是第一次聽到。
嗓音低沉得令人不由心酸,喃喃自語的演唱方式又讓人安靜下來。
這首歌裡沒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劇情,只是在敘述了某個人在安和橋下學會彈吉他,在安和橋下走過的童年和青春,在安和橋下遇見的愛情,在安和橋下歷經成長。
環境變遷將所有美好的記憶深藏心底,流於指間,彈於心弦。
透過相對平淡又略帶悲傷的音樂旋律,將人與事與物之間的轉化營造出了更真實深刻的情感訴說。
傾聽之餘,聽者能感受到,在面對現在這個無可奈何地居住著的愈發冷漠的城市中。
也更深刻地體會著他的歌曲中帶來的簡單,真誠,隨意流淌著的超越平實的詩意表達,也很容易隨之陷入一種情緒裡。
聽著這首並沒有明顯感情起伏的民謠歌曲,不熟悉劉清山的人,也會莫名地喜歡上了這個有著木質粗糙嗓音的歌者。
與其說此時的他是位歌手,不如說他更像一位流浪詩人,雲遊了四海,歷經了滄桑,最後也像是詩一般,寥寥收場。
因為他的這首歌更適合被所有孤獨的人傾聽,傾聽著和很多人相似的無名故事。
但旋律儘管聽上去平淡之極,但更多人相信它終究會成為目前為止內地最棒的民謠歌曲。
之所以會有很多人喜歡,是因為歌裡那份不經意間撩撥、觸動、撫慰心靈的感動。
而現實生活不就像歌裡描述的那樣,有些無奈有些沉重嗎?
同時歌詞很質樸,描述了原味的生活,聽起來很真實,最接地氣的民謠才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音樂形式。
那種深入心扉、潸然淚下的感覺,才是更多人所面對的生活本身,它殘忍而又真實,它悲傷卻不哀怨,它失望卻又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