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的1999年,唱片機構SoRock在石門市創立出版了有聲月刊雜誌《我愛搖滾樂》。
它雖然不是國內第一部專業的搖滾樂雜誌,卻是公認的內容最具深度、權威性最高、行業資訊最廣泛的專業刊物。
該雜誌的創刊,極大地鞏固了石門在搖滾樂圈子裡的地位。
那時候的石門搖滾風氣極其興盛,來自五湖四海的搖滾音樂人匯聚此處,一起追逐夢想,燃燒青春。
當時就是下午排練時的那所藝校門口的假日琴行,是來到這座城市的搖滾音樂人們***活動的據點。
它就像一座大型的音樂沙龍,包容著五花八門的搖滾樂手。
許多人在這裡尋獲前路、成就事業,也有很多人在這裡走投無路、陷入迷惘。
他們在這裡交流心得技巧,締結愛情友誼,爆發矛盾衝突,或者只是簡單地擦肩而過,互不往來。
那時這裡被稱為華國搖滾樂的黃埔軍校,它見證了華國搖滾樂的起起落落。
同一時期,許多本土搖滾樂隊開始在這裡嶄露頭角,比如《我愛搖滾樂》雜誌的創立者之一組織的樂隊「妮可」,在當地就頗有盛譽。
所以說,這座城市的搖滾氣質一直延續至今,直到今天劉清山率隊來到了這裡,於是很多敏感的人馬上就意識到了因他到來而有可能產生的潛在市場推動力。
搖滾樂作為石門市的一塊自發成長起來的城市名片,長期以來
被當地官方有意無意地忽略。
現在官方終於在劉清山一行的啟發下,決定把這張名片拿出來,打算以此吸引客流、促進經濟、創造就業,於是才有的他們一行得到當地各個方面重視的來龍去脈。
此時的廣場內外,早已聚集了數不清的圍觀民眾。
雖然僅有下沉的小廣場需要購票進入,卻也人滿為患,到處是密密麻麻的人影。
不過這種室外音樂會的門票向來低廉,不然也不會允許使用地下賣場消費了一定數額的購物小票。
這就是本土搖滾樂的窘境最直接的體現,與那些動輒百萬出場費的流行歌手相比,來這裡表演的樂隊身價低得可憐。
即便是如此,這樣的音樂風格還是從不缺少市場的,幾乎每一次演出,也都會有外地的狂熱愛好者,成群結隊地趕來觀看。
這種盛況當然也不是普遍存在,至少二三線的小城市中,也唯有石門等有限的幾個地方才會發生。
今晚又是個特殊情況,無論劉清山、金溪善還是泰勒,在民間都有大量的忠實歌迷。
再加上《泰勒的旅遊日記》這檔金牌欄目的加持,最終導致了這裡的圍觀人數,達到了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
因為音樂會還沒開始,具體人數無法準確估算。
但從廣場周邊,乃至整個石門市的旅館酒店均出現了房源緊張的情況,就能判斷得出來,這場地下音樂會的火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