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的故事本身是架空的大周朝,改編後選擇了“落地“的做法,將故事安排在雍正年間。
“落地“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定一個朝代,而是本著對史學的嚴謹態度,如皇帝用膳規矩、宮中嬪妃按照清朝的封號等級排位。
此時正在拍攝的金溪善的裝扮,也就是清朝時候的齊眉劉海、簡單髮髻和淡粉系的旗服。
跟她演對手戲的陳健彬,從外形到氣質上也都符合劇中的皇帝形象,舉手投足間的威儀、氣度不凡。
本來按照劉清山的拍攝計劃,導演人選自然是傾向於原版導演鄭瀟龍的,但由於這位後來很著名的內地劇集大導演,此時的名氣還沒有真正冒出來,而且當時正在拍攝另一部戲。
於是做為正與劉清山合作拍攝《知否知否》的李紹紅,就被首次參與投資電視劇的韓三爺提了出來。
這位女性大導演相比那時候的鄭導可要有資歷得多,96年之前還是電影導演的她,就連續拍攝了好幾部獲得國際獎項的作品。
之後轉戰電視劇更是陸續拍出了《雷雨》、《大明宮詞》、《橘子紅了》多部經典鉅作,她的作品一直被賦予了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的觀感,是極易使人產生共鳴的極高指導水準。
而且由於她是女性導演,派出來的作品嚴格中不失細膩關懷,一貫是強調內涵的,但又是從不拒絕商業,具有女人天生的中庸與調和能力。
更主要的是,劉清山瞭解此人隨後還有長達十幾年的創作巔峰期,影視劇佳作始終層出不窮,不然《知否知否》又怎麼可能直接上找她?
由此他跟韓三爺的提議幾乎不謀而合,這才有了這一次的更深入合作。
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李導身邊還有一位隱藏著的重要助力,她的丈夫曾衍平。
此人是比李導高一屆的學長,所學專業儘管是攝影,但不僅向來是妻子的御用攝影師,同時還有攝影大師之外的聯合執導能力。
他不僅跟妻子之間的配合默契,而且本身還具有極強的編劇能力,說他是隱藏在李導身後的另一位創作巨匠,業內是早有共識的。
這對夫婦二人的默契配合,也就等同如具有了其他大導演並不具備的心靈相通,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情態度始終如一,使得他們的這種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拍攝組合,形成了最行之有效的眾志成城的工作態度。
這是遠遠超過一加一大於二的特殊工作組合,具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果斷執行力,因此《甄嬛傳》在擁有了優質劇本的加持後,成功的機率又有了加成。
況且劉清山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具體執行人,他的劇本已經細緻到電影指令碼一般的細緻化了。
指令碼是用在正式拍攝時導演和攝像,以及後期編輯時編輯師看的,而劇本只是提供給你一個故事梗概,是提供給導演和演員以及編劇看的。
或者更通俗一點說,電影指令碼是連環畫,電影劇本則是小。
由此可見,劉清山的劇本為什麼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除了劇本本身的優質之外,跟指令碼性質的更細緻化體現的關係同樣巨大。
試想擁有了動畫般的故事劇情的發展大綱,甚至連對話、獨白、旁白都有了代言體一樣的精準化,這樣的拍攝難度被極大地降低了的前提下,導演的具體執行力是不是就比創作能力更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