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底。”衛昌微微皺眉。上一次就是交易,這次,他不想再跟她談這些。
姚淮一笑:“等落定城東設站,我哥肯定比較高興,到時候我再帶著普元物流接下岐陽水稻的訊息回去,說不定他會同意?”
衛昌發覺誤會了她,額頭舒展,反而順著她的話題說下去,“岐陽的水稻……是姚江當年在寧省的成果嗎?”
“算是吧。”
身後的男人沒有看見她剎那間沉落的笑意。
十年前,姚江來寧省扶貧,主要任務是做大田實驗。用主效耐堿基因at1提升水稻的種質、産量,選育適合寧省鹽堿地的雜交稻,實現此基因的應用前景。
是她把姚江從北京叫來的。
那年她二十三歲,剛畢業,是派駐永寧村的第一任扶貧隊長。認識衛昌時,他被家裡放到一線歷練,是她的直屬領導,縣委扶貧辦主任。第一次到永寧村,衛昌調研,姚淮赴任,兩人同道。
這地方,窮得沒顏色。
姚淮從小就知道老家縉坪窮,卻不知道還有地方能比縉坪更窮。縉坪多是磚瓦房,永寧東頭到西頭,沒有一家不是歪歪斜斜的褐黃色夯土房。廁所是木板茅草搭的旱廁,稍有不慎,怕會踩斷木板摔下去。
村廣地散,人均零點九畝耕地,百分之六十是鹽堿地;一百八十七戶人家,六百多人,文盲率近百分之十五,半數以上不超過初中文憑,大專以上不到二十人。人均收入不足兩千元,六成人處於貧困線以下。
村民臉上沒表情。放羊的路過,朝他們看一眼,不作停留,沒有任何好奇。羊也瘦得皮包骨頭。
村長姓朱,是個中年人,面容嚴肅。來接他們時,身邊還跟著上初中的兒子。村長只在介紹他的時候笑了一下,說叫朱小桓。
朱小桓個子很小,表情怯生生的。姚淮上來牽他,他把手縮排袖子裡說,姐姐,我手髒。
姚淮拍拍他的腦袋,沒說多餘的安慰的話,轉頭看向衛昌,目光像秋天山中凝露的石頭:“主任,三通五改,就從通水開始吧。”
從這一眼開始,衛昌聽見山泉迸濺,腳下的大地跳動如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