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地中行小說> 第115章 115 冬日暗湧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5章 115 冬日暗湧 (1 / 2)

第115章 115 冬日暗湧

115

章呈之在兩人面前接連碰壁,一時有些熄火,甚至沒跟歷中行提起那天單獨和姚江在辦公室內的情形,即便如此,他對待發掘還是敬業的,並且運氣不錯。彩繪陶鳥一現世就成了行業新聞,受到不少關注,河梁文物局原本要安排《河梁日報》來做採寫,這時,歷中行請示了一下是否對公眾做保密工作,此事便不了了之。接下來出土的一系列玉飾、紅銅,不乏高規格遺物,都沒有遭遇安保問題,隊裡情緒振奮且輕松,十分認可老闆的先見之明。

就現有的材料,歷中行和章呈之以及他帶來的研究員開了幾次討論會,基本認為這一期發掘結束就可以確認新梁遺址的都邑性質。但關於到時章呈之向文保部門如何交代,歷中行仍然強調,新梁和“夏”的關系,一隻小小的鳥兒還不足以證明。

考古學中最準確的碳十四測年,誤差範圍也是百年;而歷史學中,王朝以年為單位盛衰發展——這就是二者刻度的錯位。

二裡頭時代形成的廣域王權國家,比文獻中的“夏朝”時間跨度更短,由於考古學長期從屬於歷史學的地位,一直以來,眾多念念不忘“證經補史”的學者對此大為發愁。

於是,新梁遺址的出現,無法不令他們興奮。

新梁比二裡頭更早,只要能將新梁遺址歸入夏文化,就能拉長“考古學文化”中的廣域王權國家,讓考古發現與史書中的夏紀年吻合,解決時間跨度不符的問題。

結論先行,目標導向的研究,是做科研的大忌。歷中行始終抗拒這個思路。

可要命的是,這思路正合宣傳口的意思——公眾不在乎“聚落”也不懂什麼“文化期”,但所有人都知道“夏”。新聞中,這一個字用與不用,就是關注度的巨大落差。

“尋根”是中國人永久的情結,文明探源工程如火如荼之際,宣傳口與學界聲浪相佐相挾,歷中行在論壇上用鄒衡老先生提出的“夏文化上限止於二裡頭一期”駁了眾人,卻無法阻止暗流洶湧。

二月初。

太陽偏斜,建築物和行道樹向地面投擲著深而長的陰影。圻河的河面落了下去,水流催動寒氣向上撲漫,密實而峻疾,日夜不息。秦嶺以南,沒有北方集體供暖也無南方緯度優勢的中部人民,在室內被空調暖風吹得幹癟毛糙,在室外謙遜地學習烏龜縮手縮腳。

與城市夏季的迷幻感相反,冬天讓一切變得更加真切,縮短的白晝顯出珍貴,溫暖似乎也愈發急迫。

姚江大部分時間待在寫字樓裡,尚能不墮風度地套件大衣就出門,歷中行則只能一絲不茍將自己裹成粽子。

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戴手套就起個防凍作用,脫下來雙手照樣冰涼冰涼,下班碰面時放進羊呢大衣那一層薄薄口袋,實在杯水車薪。不知是哪一回,姚江看不過去,把他的手掏出來包進大衣,穿過幾層布料帶入腰際,貼住暖烘烘的身軀搓一搓。

“哎,你好暖和。就是要多吃點,不夠軟。”歷中行眼角微揚,愜意地呢喃。自此以後輕車熟路,連個緩沖也沒有,摘了手套直接往人衣服最裡頭鑽。

“是讓你摸的麼?還挑肥揀瘦。”每每冰得姚江腰身肌肉緊繃,忍笑來扒拉他的手,說,“我真是引狼入室。”

他一開始搜身,歷中行馬上施行懷柔政策,一會兒撫一會兒揉。把涼意分散開,姚江腰間的肌肉便鬆懈下去,只圈著對方放任自流。但偶爾那手還要往胸前拱,找更軟彈的地兒……當然,不能太過,有次把人撩起火,回去連晚飯也沒吃,幾輪做完,豈止是暖和,熱得出了滿身的汗,還餓得前胸貼後背。

新梁的聯合考古隊成立後,人力不再緊缺,早有去意的技工鄧沛隨即提出離隊辭職。

不僅僅是離隊,還要從所裡辭職南下。

已經到了年底,照理說也不急這一時,歷中行再三詢問,才知道他家裡小孩生了重病,是要去一所藏品鑒定機構賺錢——文保事業單位多有規定,不允許職工從事鑒寶工作。並且一般來說,只要是有操守的考古工作者,都不會主動選擇以此牟利,也不會進行私下鑒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