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8章 事後處置

馬燁死了,堂堂大明從三品指揮同知,大明如今唯一的外戚親族,野心勃勃想要封疆域外的野心家,就這麼簡簡單單的死在了貴陽城外的一處廢墟里。

他死的輕如鴻毛,連審判都沒有,殺他,朱肅甚至懶得另擇一個良辰吉日,在舍茲夫人明確表示“不用處置,只要人頭”之後,朱肅便立刻下令,將此獠直接梟了首。

馬燁原也以為自己智謀百出,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然而短短一日之內,他的豪賭破產、計劃破滅;自以為手腳做的乾淨,卻被一群莫名其妙的證人舉告;以為至少能憑藉皇親的身份和三寸不爛之舌留得性命,卻不料連仁厚的太子殿下也要殺他;以為以他的位分,定然會死的轟轟烈烈,至少也該有一頓豐盛的斷頭飯。

然而卻沒想到,只是一個普通的周王衛士卒,隨便將他提到一個無人處,把他按在草地裡,抽出腰間的刀子就結果了他的性命。

甚至,直到取下他的頭顱時,這名士卒才發現,選的地方太過隨意了些,把他的頭顱按進草地的時候,竟然沾上了不少糞便等腌臢之物……

蔣瓛來到此處,劉淑貞自然也一同回到了貴州,宋欽見妻子無恙,自是驚喜莫名。劉淑貞向丈夫傳達了大明皇帝對他水東的嘉獎,在得知了馬燁以電光火石的速度被斬殺之後,宋欽也是極為驚異,欽佩於大明監國太子朱標的殺伐果決。

朱肅則忙於撫卹貴州衛與水西部兩方的陣亡者家屬,在最後一次的接觸中,水西、貴州衛兩方的接戰時間雖然很短,很快就被他帶著水東部的人從中間分隔開來,但還是造成了一定數量的傷亡。

這些陣亡者若是處理不好,很可能成為水東部與駐守此處的貴州衛之間,一道無法彌合的傷疤。貴州衛是大明掌控貴州當地的武力保障,而水西部則是貴州當地數量龐大的彝族土司部落之一……兩者若是始終有此芥蒂,對於大明的民族融合大業,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朱肅選擇對雙方一視同仁,在給予貴州衛一方大量撫卹的同時,也給予了水西部一般數量的撫卹,同時將鍋全都甩在了馬燁的身上,就是因為馬燁罪大惡極,罪無可恕,想要利用貴州衛和水西部兩方的犧牲,成就他一人的功名,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狀況……

當兩方有了共同的“敵人”之後,他們之間的感情往往就會飛速的增長。透過痛罵馬燁,貴州衛與水西部陣亡親友之間的感情,竟然飛速的增長了起來。兩夥人在貴陽城中的酒肆裡同桌共飲,痛罵馬燁,也成了這段時間裡的貴陽城一景。彝人與漢人兩族共罵,罵的那叫一個口沫橫飛。

左右馬燁的頭顱,還懸掛在水西寨的轅門之上,還能活過來咬他們的鳥不成?

同時,貴陽城裡荒廢的榷場,也在朱肅的督建之下開始了重建的工作。原本在這裡開設榷場,道路便利方面本就遠不如沿海,好在山中珍貨極多,還算有些行商。但被馬燁這麼一鬧,好不容易起步了一些的貴陽榷場,這些日子已又復沉寂了下去。

榷場想要興旺發達,交通的閉塞是一個大問題。民間交流、商業交流、普及教化、樁樁件件,都需要交通的支撐。

想要最終促成民族的融合,除了榷場之外,同時也該要著落在道路交通之上。

但黔地多山,要修建道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昔日始皇修建直道,這直道到了千年之後的如今仍在使用,歷朝歷代始終沒有魄力開闢新的道路……可見在西南開闢道路之難。

好在,老朱對貴陽的狀況亦有所規劃,在朱肅頗感頭疼的時候,水東的宋欽、劉淑貞,與水西的舍茲夫人就一齊找到了朱肅,表示他們水東水西兩部,要承擔起在貴陽周邊,興建道路的重任。

應朝廷之命,他們已經與“查明真相”的蔣瓛一道,前往應天拜見了大明洪武大帝。洪武皇帝朱元璋默許了蔣瓛誅殺馬燁的舉動,並問舍茲夫人“以何報答”,舍茲夫人回稟:“願令子孫世世不敢生事”。並即表示“願意刊山鑿險、開置驛道”。

老朱大喜,旋即嘉獎了舍茲夫人與劉淑貞夫人。她們二人能如此的“體察聖意”,很難說不是老朱事先有所暗示的原因。

這條驛道的規模十分龐大,無須朝廷徵調人力錢糧,水西水東便答允,要親率各部落開置以偏橋為中心的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貴陽,過烏撒,達烏蒙;一條向北,經草塘到容山。置龍場、陸廣、谷裡、水西、奢香、金雞、閣鴉、歸化、畢節等九個驛站於貴州境內。

這兩條驛道縱橫貴州,開啟了與川、滇、湘的通道,一旦修築完成,必將促進西南各民族與中原漢人的交往,推動西南經濟,穩定西南政治局面,推進了西南地區的教化發展,使得大明與西南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

只要此二條驛道功成,勝過朝廷在西南派駐十萬雄兵。

“水西水東兩部實在高義,開鑿驛道,這是功在當代、惠及千秋的大好事啊。”朱肅也十分欣喜,有了驛道,榷場也能飛速發展,從而帶動西南各部與中原江南各地區的交流,大明朝廷也能名正言順的將手伸入到各部的權力架構之中去,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手段,逐漸實現西南的改土歸流。

“你等之貢獻,必然將寫入我華夏史冊,為後世所瞻仰。”朱肅笑道。“本王允諾,我大明定不會虧待水西水東二部。回朝之後,本王會為你二部斡旋……”

“周王殿下,陛下與太子殿下,已經承諾過會將我水西水東百姓,與漢人一體視之了。”劉淑貞笑道。“甚至,陛下還為舍茲妹妹之子賜了漢姓,並準其入國子監讀書。日後,我二部的子民若是讀書有成,甚至也能入朝為官。”

“這已是莫大的恩德了。更別提名錄史冊……”

“對了,太子殿下,還為舍茲妹妹改換了個甚是優雅的名字。”

“太子認為舍茲二字音譯過於淺白,不適宜載入史書。故而吩咐在朝廷的記載之中,將舍茲妹妹的名字改為‘奢香’,雖是讀音相近,意境卻是迥異。”

“殿下,你說,妹妹這新名字好是不好?”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