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尹廠長沒敢拖延,不一會就籌到了錢。
六萬塊到手,張家強坐上車直奔廠子附近的一處招待所,租了一間客房當臨時辦公室。
又叫來那幾個暫時沒事幹的大姐,收拾房間、買辦公用品、安裝電話。
而他直接去了工商部門,註冊了一家安裝公司。
這年頭效率就是慢,材料遞上去之後要十個工作日才有回覆。
從工商所出來正到了中午飯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張家強招呼郭永剛去吃飯。
“隨便找個地方吃點,下午去批發市場!”
郭永剛一尋思說道,“我知道老城區有家小店燜餅不錯,那邊離著批發市場還近,吃完休息一會兒正好!”
燜餅是當地特色,價格便宜還好吃,張家強小時候常吃,當即說道,“好,就去吃燜餅!”
中午不堵車,沒一會就到了那家小店。
這是個臨街小門頭,七八米寬的開間,前店後院,門楣上掛著烏木金字招牌——魯菜小館。
竟然是這裡,張家強記憶中,這可是一家傳承三代的老菜館,手藝地道在本地非常出名。
這種店只點兩份燜餅,人家接待麼?張家強心中帶著疑惑下車向菜館走去。
四周盡是鱗次櫛比的平房,蛛網般密集的巷陌,一股厚重的年代感悠然而起。
這一代屬於西關老市區,張家強從小就在這裡生活,父母現在也住在此處。
重生以後,還是頭一次過來,時隔三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縈繞在心頭。
他清楚記得用不了兩年,這裡就該拆遷了,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四合院、小巷、衚衕將會被一片毫無特色的居民小區替代。
兒時記憶中的黛瓦白牆、蒼苔石板、隨風搖曳的牆頭草,還有那被小孩子摩挲光滑的門墩、上馬石,都將消散在歷史塵埃中。
“來了兩位,吃點什麼?”
也許因為是中午,店裡生意冷清,只有靠窗坐了兩桌,一身穿廚師服的中年大姐上前熱情招呼二人。
郭永剛道,“來兩份雞蛋素燜餅!”
“好嘞,馬上就好,二位先坐,我給您倒茶去!”
張家強拉了把椅子坐下,抬頭打量這家傳承三代的飯館。
不到五十平的店面,擺了七八張已經包漿的原木桌椅,雪白的牆壁上掛著幾幅當地名人的字畫,還有幾張歷代店主的照片。
這前面只是散座,包間在後院裡。
整個菜館古色古香中帶著幾分嫻靜淡雅氣息,非常適合朋友聚會、商務聚餐。
郭永剛坐在張家強對面,“老闆第一次來吧,別看這家店小,聽說從清末就有了,店主他們家還出過御廚呢!”
張家強淡然一笑也沒解釋自己就在這一代長大,“這家店名氣不小,怎麼生意這麼差,兩份燜餅就接待了?”
郭永剛笑道,“那是老黃曆了,自從他們家老爺子退居二線之後,菜味道差了很多,生意越來越清淡了,現在啊只是勉強維持,能有吃飯的不錯了,他還敢挑三揀四?”
“不過一些小菜做的味道還湊合,要不然真沒人了!”郭永剛又補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