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一樣,獨立電影屬於非主流。
什麼叫主流電影呢?
商業片才是主流,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把文藝片當成主流的,即便是法國、義大利…
作為電影的發源地,戛納電影節的所在國,法國,歷史票房前十,全部是喜劇片,無論是表現地域差異的《歡迎來到北方》,還是表現種族差異的《無法觸碰》,或者展示階層差異、性別差異、信仰差異的各種神片,全部都是喜劇。
沒有了喜劇的外衣,在90%的情況下,都將是賠錢貨。
義大利、德國也都是如此!
除了拿本土文化來作為擋箭牌,逗觀眾一笑以外,就只能靠電影節的獎金和政府的補貼來苟延殘喘了。
為什麼呢?
要抵抗好萊塢的入侵啊!
全世界,只有印度觀眾的審美比較奇葩,所以,他們抵禦的效果最好…
在印度觀眾看來,一部電影要是沒有20分鐘以上的歌舞元素,那根本就不叫電影!
霓虹,歷史票房前十里面,有6部是動畫片,其中有5部是宮崎駿老爺子的作品。剩下的,就是電視劇的粉絲劇場版和動物題材的情感催淚片——二次元神國!
中國也一樣,以前只有喜劇+古裝,所以,能做喜劇的都很值錢!
創投會,但凡出現能博君一笑的喜劇型別,必然遭到哄搶…
創投會,怎麼解釋呢…
就相當於《非誠勿擾》:底下坐了一堆的影視公司的製片人,然後,一幫入圍了初賽的的青年導演們拿著自己的專案自我推薦,每個人介紹十五分鐘,能被人看上,就叫牽手成功,當然,跟《非誠勿擾》不一樣的是,嘉賓沒什麼反選資格…
……
First青年電影展一直在致力於獨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所謂商業化運作,就是能進院線,這方面跟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不太一樣,ciff想的是賣到國外…
所以,First青年電影展的作品雖然新銳,但絕對符合流程。
沈明坐在臺下聽了大概三個專案,其中有一個《犬父》的專案,讓他有些印象深刻:這是一個關於自己和世界和解的故事…
少年高考之後,得知父親兩天前去世了,他很憤怒,也很彷徨…
另外兩個,他沒有細聽,因為看劇本梗概就知道屬於運動題材,一個講述少女籃球,一個講述少年打拳擊,很明顯是受到了《摔跤吧,爸爸》的影響…
這兩個專案,要是放在去年上半年,絕對有一堆人搶著要,這不是影視行業寒冬期了嘛,大家都很謹慎,連阿狸影業都沒有充當冤大頭。
沈明以前拍的電影,包括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大都屬於商業性比較強烈的作品。
他很重視文字,覺得電影的核心三要素:故事、人物、主題,故事擺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