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格P08整個二戰前後總共生產了兩百多萬支,但炮兵型一共只卻生產了兩萬支。生產時間也只有1914年到1918年這短短的幾年時間。
平均下來,滿打滿算一年才生產4000支,聽起來很多,但相比於二戰德軍龐大的戰場以及長久的戰爭時間來說,可就顯得珍貴多了。
正因為這種種原因,普通德國士兵在當時是不可能擁有一支炮兵型的,它幾乎是德軍中高層軍官身份的象徵。
這支手槍除了複雜的製作工藝,其射擊精度堪稱變態。甚至一些德吹號稱這把槍200米以內100%命中人像靶。
當然,這話多少有些水分,話裡想表達的只是一種“槍比人準”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如今很多知名槍型上都能很輕易的做到。
但魯格畢竟是一把貫穿了一戰和二戰的老槍,所以哪怕在當年的蘇德戰場上,普通的魯格都是大受盟軍士兵爭搶的戰利品,更別提炮兵型這種絕對的尖兒貨。
“哥,這手槍很值錢?”
白梓濤替直播間裡的觀眾問出了最核心的問題。
“不是錢的問題,是有錢不一定買得到的問題。”
石泉一邊小心翼翼的開啟木製槍盒一邊答道:“普通的能正常擊發的魯格P08在俄羅斯市場價大概6000到8000美金,炮兵型的比較稀少,所以價格相對貴一些,大概在15000到20000美金,具體要看品相,品相好還能往上談,品相不行賣個零頭都費勁。”
“15000美金?”
白梓濤本來還想從石泉手裡把手槍借過來玩玩,聞言立馬不動聲色的將小手兒縮了回去並巧妙的轉移了話題。
“哥,這種槍應該是德軍的吧?剛剛你不是說這個士兵是蘇聯紅軍嗎?”
“炮兵型的魯格在當時大多都是中高階指揮官的身份象徵,大概就相當於抗日戰爭裡小鬼子的指揮刀差不多。
這把槍肯定是那個蘇軍狙擊手從某個德軍指揮官身上繳獲來的,這可是狙殺德軍指揮官的重要證明,他能狙殺掉指揮官還能拿到對方的佩槍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不然的話這位狙擊手也不會把它帶在身上的。”
石泉話沒說完,手中的小花鏟輕輕一撬,只聽“啪嗒”一聲,木製槍盒蓋彈開,一支帶著油光的手槍露出小半個屁股。
輕輕抽出魯格,得益於木製槍盒的保護,歲月僅僅在手槍表面留下了少量星星點點的鏽跡,相信只要簡單擦一擦就能恢復如初。
輕輕拉動極具特色的肘節式閉鎖機,獨特的咔嚓聲證明內部零件還能正常運作,倒是彈匣裡的子彈已經鏽在了一起沒辦法正常供彈了。
這個倒是好解決,魯格雖然貴,但它的彈匣卻足夠便宜。
把手伸進永不離身的腰包翻出個塑膠藥盒,這裡面裝的全是二戰中常見的各種口徑子彈,這也是很多挖土黨的標準裝備之一,為的就是哪天運氣好挖到了還能擊發的老古董拿來試槍的。
挑出一枚9毫米手槍彈塞進魯格的彈膛,石泉用捆紮帶將手槍牢牢的固定在了一顆手腕粗的白樺樹上。
再用傘繩拴好扳機,石泉推著白梓濤躲到了大青石後面。
“準備試射!3!2!1!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