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裡,原本正在探測的石泉等人被大伊萬用無線電喊了過來,所有人在何天雷的指揮下小心翼翼的揮動鏟子,一點點的挖掘著隱藏在地表之下的埋藏物。
冰涼潮溼的泥土在眾人的協作下被一點點挖開,漸漸的,黑色的土層中出現星星點點的紅色。經驗豐富的石泉和大伊萬立刻招呼著眾人丟掉工兵鏟,換上了小花鏟一點點的開挖。
雖然僅從鏽跡就知道,這下面埋的大機率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但畢竟旁邊還有攝影師在拍攝呢,再加上這很可能是俱樂部今天的第一個收穫,總要認真對待才行。
最後一層紅褐色的泥土剝離,最先被挖出來的是一塊看不出用途和來歷的鐵皮。沒敢輕舉妄動,眾人沿著這塊巴掌大的鐵皮繼續擴大挖掘範圍。
在攝像機鏡頭的對焦下,隨著露出地表的輪廓越來越大,大伊萬第一個認出了這東西的來歷。
“這好像是波2飛機”大伊萬仔細辨認了一番,指著身側異常肯定的說道,“座艙在那個位置,先挖座艙。”
重新調整了挖掘重心,被泥土填滿的座艙很快被挖了出來。從座艙到發動機,這便是整架飛機的全部,至於木製機翼和更薄的蒙皮,早就已經腐爛或者在當初墜落的時候便毀掉了。
等到飛機殘骸兩側的泥土被徹底挖開,何天雷仔細的檢查了一番確認沒有炸彈之後,這才揮手示意。早已等待多時的眾人立刻小心翼翼的將已經摺斷成兩截的發動機和座艙抬到了一邊。
還沒等座艙裡的泥土被清理乾淨,大伊萬卻推翻了自己的猜測,“這好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波2”。
見那位記者和攝影師全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臭不要臉的大伊萬刻意讓語氣帶著一絲悲傷說道,“這是更早期的烏2轟炸機,它和波2最主要的區別是座艙,這很明顯就能看出來。”
“這說明什麼?”斯摩稜斯克電視臺的專業捧哏記者說完重新將話筒懟過來。
“這裡是頓河沿岸”
大伊萬指了指卡拉奇城區的方向,“這說明即便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期,這也是一架有年頭兒的老飛機,它的效能並不算好,甚至每次只能攜帶300公斤的航彈,但它能降落在這裡,說明當時執行的是夜間轟炸任務。”
“夜間轟炸?”艾琳娜好奇的問道,“你怎麼看出來的?”
“不用看出來”
大伊萬站起身,“就和588夜航團的那些暗夜女巫駕駛的波2一樣,這種飛機只能在夜間活動,如果是白天的話,速度慢,不夠靈活,很容易就會被打下來,它們根本不可能順利完成投彈任務。
換句話說,這是一架完成投彈任務之後,在返航途中被打下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墜毀的飛機。”
“這裡有屍骨”正在清理座艙的何天雷喊道。
攝像機瞬間對準了座艙,在黑紅色的泥土中,一具太陽穴位置鑲著枚彈片的骷髏頭被最先清理出來,隨後是殘存下來的骨架。至於他的衣物,早就已經腐爛消失了。
隨著對機艙的進一步清理,一枚長滿了鏽跡的英勇勳章映入眼簾。這款勳章因為發行量巨大,在如今的二戰文物里根本就不值錢。
但在當時,卻格外的受蘇聯紅軍的前線士兵珍惜,它除了能證明個人的英勇之外,也是給家裡寄信時,信封裡常見的東西。
有了勳章,也就有極大的可能查明這位飛行員的具體身份,這對俱樂部來說可有可無。但對於電視臺來說,卻是個極好的素材,他們完全可以順著這枚勳章挖出來更多的故事。
等大伊萬介紹完了這枚勳章的故事,艾琳娜和娜莎那邊也清理完了屍骨上的泥土。在幾個蘇聯人後裔的短暫默哀中,這具屍骨連同他的勳章被裝進裹屍袋送出了白樺林。他們將在為期一個月的挖掘活動結束之後,和當年的戰友一起被送進馬馬耶夫崗的陵園統一安葬。
填埋了挖掘現場,眾人再次回到剛剛的位置繼續往前探索,隨著眾人往前推進,一直暗中觀察著白色箭頭位置的石泉最先發現了異常。
“艾琳娜,你覺得這是灌溉水渠還是當年的戰壕線?”石泉用探測器指著正前方隱約可見的長條形窪地問道。
“看起來不像是灌溉水渠”艾琳娜順著窪地往兩頭看了看,“幾乎和頓河平行,應該是當時的戰壕。”
“都過來幫忙吧”石泉抄起手臺喊道,“我和艾琳娜好像發現當年的戰壕了。”
“運氣真好...”大伊萬略有些鬱悶的嘀咕了一句,一手拎著金屬探測器,一手拉著娜莎小跑了過來。
“確實是戰壕線,而且範圍很大,僅僅這裡就夠我們挖一段時間了。”大伊萬踮著腳打量著四周,這片人工林在栽種時並沒有對地形造成太大的破壞。但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太久,如今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隱約的地形起伏。
石泉不著痕跡的指著幾百米外白色箭頭所在的方向,“分頭行動,你先挑吧,是在這裡挖還是去戰壕線的另一頭兒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