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他到長安為質說不定人家還覺得天恩浩蕩,恩賜他回故鄉養老。
要是東歸不成功,那什麼也別說,以實力為尊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而東歸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首先保證張昭能從安西拿到足夠的精銳甲士回敦煌。
其中一小部分要靠李聖天和曹元忻的支援,大部分還是要靠他自己蒐羅。
那麼前面分析過了,郭家這種過得下去大家族,不一定願意跟他東歸。
李七郎和鄭通倒是願意,可他們幾乎就是光桿一個。
更可慮的是,奉天軍中也一直存在一個不穩定因素,那就是雖然一直打勝仗,錢財倒是不缺了,但底下的人缺官、缺權、缺一個安身立命的土地。
張昭現在明面上,是沒有什麼官位的,于闐李聖天給的官職,他不敢頂起來,因為他怕把于闐官職太當真後,辛苦幾年會被李聖天一下摘了桃子。
其次他也不能用碎葉菊兒汗這個招牌,這個要是用了,除非他願意把下面的人安排在碎葉,不然決不能現在就用。
歸義軍那就更沒他什麼事了,中原王朝也不會想到來冊封他這麼個隊中原來說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所以張昭現在看起來挺尊貴的,又是可汗,又是郡公加刺史,還是名門之後,但是他一個都不能用,可以說相當於什麼都沒有。
那麼,如何保持隊伍的思想一致性?如何能從茫茫人海中讓有心東歸的唐兒後裔知道他的存在,並且願意跟他走?
如何把東歸故國弄成一件充滿了榮耀的事情?
物質上的保障有了,精神上的需求就必須抓起來。
所以尊貴的文化人張大可汗準備出書,他還準備一次性出兩本。
第一本叫做《大唐英雄全傳》,實際上就是在清代鴛湖漁叟校訂的《說唐全傳》基礎上仿寫而來的。
之所以選用這本,那是因為張昭對這本書的故事脈絡非常的熟悉。
小時候沒什麼娛樂活動,說唐與三國演義,那可是張昭從一眾小夥伴,到家中父母爺爺輩最寶貴的精神文化來源了。
什麼隋唐十八條和三十六條好漢的排名。
甩錘砸天的李元霸,官二代宇文成都,騎著照夜玉獅子的裴元慶。
羅成馬踏淤泥河,秦瓊賣馬,陳咬金的三板斧,單雄信的聚賢莊等等。
這些形象那都是深刻在了張昭內心,所以他只需要把細綱列出來,然後讓人潤色加工就行了。
這種藝術形式,實際上要到清中後期才完全成熟,放到現在來說,那就是超級大殺器,絕不亞於張昭當年第一次見識到侏羅紀公園和星球大戰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