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到張昭一統河西隴右,長城堡又被重建了起來。
不過重建後,軍事作用大大下降,反倒是依託這個軍堡形成了一個有一百多戶人家的小鎮。
小鎮的官長,就是長城堡的守軍隊正,同時也是狄道縣的縣尉。
眾人剛剛走近,就聽見鎮子裡敲鑼打鼓一陣喧譁,好不熱鬧。
縣尉一見是秦渭兩州過來趕考的學子,趕緊過來邀請他們觀禮。
原來蘭州距離涼州更近一些,那些考農學的,已經考完了,得了勳位的,正在慶祝。
範質這才知道,張大王設立的這個農學科,是幹什麼的了。
不同於明經等科人數太少,需要全涼國學子一起考才有氛圍。
也不用於武舉是可以分出高下一二,需要等到大家一起較量。
農學科的考核非常簡單,就是對於四時八節的掌握,育種選種的熟練程度,各處莊稼蔬果如何套種以達到最高產,如何肥地以及對於農具的維修和使用。
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也不存在洩題不洩題,判定是否中試也很明確,所以農學的科考就很簡單了。
而且農學中試的學子,也不像文武科舉出身那麼高,張昭設計了一個打分標準,在分數線以上的就中試,中試之後的起點一般就是從九品的承信郎。
這種低階別武官,一年能有幾匹布,二百斤粟米和少量的鹽糖茶賜下。
最大的好處就是獲得了官身,回到鄉里之後,地位當然比一般農人高得多,很多還能兼任鄉老里長之類。
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他種地的手藝,教習推廣給周圍的農戶。
每一個承信郎大約要負責教授少則七八十戶,多則一百多戶的農戶,每年還要根據教授農戶的畝產展開評審。
每一年農閒時,各地的承信郎要以州為單位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安排農時,以及協調耕牛,水源的分配。
當然,這是最基本的中試者,此外還有兩種可以授予正九品的承節郎和保義郎的情況。
其中保義郎還會有農學博士的稱號,每年的得到的米糧、布匹、鹽茶糖等,要遠高於從九品的承信郎。
但前提是他們都不能回到原籍,必須要等待吏部的挑選,然後安排進入胡漢雜居的地方教授農學。
人離鄉賤,哪怕是去做官,那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何況還是這種並非正式官員的職務。
今天長城堡中熱鬧非凡,就是因為他們這裡有三個農學博士,將要被分到臨近的河州,去教授羌人們種地。
範質看了眼來迎接這三個農學博士的羌人首領,不由得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這些羌人穿著厚厚的皮袍子,北上揹著長長的硬弓,這種弓,一看就不是尋常打獵用的,而是戰場上殺人用的。
其中一個羌人頭領臉上幾處刀傷縱橫,右手虎口厚厚的一層繭子,一隻二三十斤的黃羊提在他手中,就跟一隻雞一樣輕鬆。
範質已經在腦海裡開始腦補了,一個個瘦弱的農人,被分配到了虎狼一般野蠻的羌人部落。
不知道等待他的會是什麼樣的命運?恐怕是死了都不會有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