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邊的導軌磨損程度一致,並不會影響加工精度。如果兩邊磨損不一致,就會使得上面的工作部分不平衡,從而影響到加工的精度。
所謂機床大修,最為主要的就是修導軌。
精度要求不是特別高的機床,導軌利用導軌磨床精加工之後就能夠達到設計的精度要求。但是像導軌磨床這樣的裝置,以及用來進行超級精密加工的那些裝置,所有的導軌,都會在精密磨床精磨之後,再進行人工的研磨。
蘇聯技工以及趙炳彪手下的這些原廠留下的鉗工,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專門的銼刀,對這些用來加工機床導軌以及主軸孔的重型精加工裝置進行導軌的精修。他們精修之後,必須要保證這個導軌的精度。
利用光線投影原理,保證十米長的導軌,直線度在0.01mm以內。同時,還得保證平行的兩條導軌的平行度、平面度這些最為基本形狀位置誤差在0.02mm以內。
可以說,精修導軌這個事情,就是九級鉗工最為主要的工作,同時,也是九級鉗工最為終極的工作。
這些機床,被拆得只剩下帶著導軌的床身之後,即使把導軌精修完成之後,也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開始裝配。
雲非的目的,不僅僅是進行這些機床的大修。
如果僅僅是這樣,他就不需要把那些蘇聯的工程師帶到大山深處的基地裡面來了。他把這些蘇聯工程師帶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這些老舊機床的技術改造。對於把這些裝置改成數控化的裝置,他想都不敢想。至少,在沒有長達十米以上的高精度的滾珠絲桿出現之前,他都不要想這個事情了。
這些裝置,不僅控制方式,是使用的四五十年代的技術,電氣裝置同樣是那樣。
雲非要把這些裝置改造成數字顯示的機床。這樣一來,在加工過程中,對於產品的質量控制就比原來更加容易,工人只需要看著數顯裝置上面的數字進行進刀或者退到的艹作。
數顯控制裝置,對於花都數控來說,這是最為簡單的東西。這個可不需要工控晶片,只需要加上位置檢測裝置,再加上能夠顯示移動部件的相對位移或者絕對位移資料就行了。
對於九十年代的蘇聯工程師來說,完成他們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變得完善的技術改造,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現在數十名鉗工的工作最為主要的就是把這些機床給拆開,把一些磨損的部件重新測量之後,做出新的來進行替換這些機床被磨損的部件。
八級車工,9327廠裡面也有,不過就只有兩人。其中一個已經五十五歲,在雲非接手之前已經辦理了內部退養手續,回到東北老家養老去了。剩下的一個,也已經過了五十歲了,現在精力根本就無法趕上三十四歲壯年的時候。雖然老技工的經驗相當重要,但是經驗這個東西,尤其是在技術行業裡面,很多東西都是隻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東西。
就像有的車工,不用任何參照,用四爪卡盤裝夾工件的時候,憑肉眼以及轉動卡盤時候的用力輕重,就能夠把工件找正在0.1mm以內。一般人的頭髮,比較細的也就只有0.06mm左右,粗的也就只有0.1mm左右。也就是說,工件在旋轉的時候,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能夠憑著肉眼看,就能讓工件在旋轉過程中的跳動只有人的頭髮絲那麼一點。
大型工件,尤其是重型臥式車床上面加工的迴轉類重型零件,找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零件的加工,甚至找正工件會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但是加工過程只有一半的時間。
這些東西,在機械行業裡面可以稱之為絕技了。但是能夠練成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整個機械行業廣泛地流傳著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也就是說,很多東西,不是師傅不教,而是師傅教了,徒弟也不可能能夠懂得。幾乎每個頂級工人,比如九級的鉗工,八級的車工,這些工人誰沒能夠有一手的絕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