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19章勸說 (2 / 2)

可一乎又想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就這麼託付過去好像極為不妥。

兩人都是讀書人,心思比較多,越是需要決斷的時候越是猶豫,這是很多讀書人的通病,要不後來怎麼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話呢?說的其實就是這個,讀書越多越是如此。

每逢王朝末世,率先奮身而起的定然是些文盲,主要就是因為這些人未曾讀過書,沒那麼多的顧忌。

像諸葛之類準保是躲在一邊看清形勢之後再定行止……

於是便有了良禽擇木,良臣擇主的話,而他們也肯定說不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言語。

馬周看他們愣神,也不催促,自斟自飲了兩杯,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漸生,他在杜伏威身邊待了半年,為杜伏威參贊了幾件大事,眼界上確實已經今非昔比。

如今自己招攬人才,就算不很順利,那滋味也是他以前從來未曾體驗過的,此時就算兩人拒絕於他,他也不會不高興,只會在心裡道上一聲,豎子不足與謀罷了。

心理上的變化讓他更是淡定。

還是周伯保先開口說話,年輕人下決定總是要快些,“蒙大兄不棄,小弟本應從命,可我聽說朝廷開科取士就是明年,小弟還是想考上一考,若是不中再言其他。”

不出意料的回答,馬周頗為享受這種智珠在握的感覺,微微一笑道:“這裡沒有外人,愚兄就說幾句不好聽的話。

科舉選材應該就是明年,如我所料不差的話,明年秋天開科,後年春天京試,賢弟想試一試的話,應該在京兆舉名求試。

我也不與賢弟說其他什麼,就說京兆府吧,此乃人才匯聚之所在,權貴子弟多如牛毛,如果換了為兄考的話,明年春天一定會回鄉備考,在郡中與人相爭機會許還大些。

但你再想一想鄉中的情形,咱們這些人又能爭的過誰?京試不定還公允些,郡中的話,那些鄉中豪族的嘴臉想來就不用為兄細說了吧?”

馬周之前就盯緊了科舉,這些事考量的無比仔細,此時根本不用想就把將要到來的科舉弊端說的頭頭是道。

而自從靠上了杜伏威,他才算有了些底氣,吳王雖然沒有實權,可把人送入京試應該沒什麼大問題。

只要進入京試環節,名次就在其次了,入仕的機率已在九成以上,除非因為什麼他被拒於考場之外。

最後還重重加了一碼,“科舉初試,為兄認為朝廷不會考量太多,我勸你還是等一等為上,初考之後朝廷必然要祛除情弊,那時風氣清明,賢弟若還有意於此,便可一展所長。

賢弟如此年輕,等上一年應無大礙,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一番話徹底讓周伯保沒了聲,他之前想的可不是這樣,他想的是前隋科舉時,應試者寥寥,估計大唐也是如此,想就此鑽個空子。

哪成想被人兜頭潑了一盆的涼水,心是拔涼拔涼,也不知馬周說的有沒有道理,反正是一片茫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