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邊的中原王朝不再那麼強大,對於突厥沒了什麼威脅,突厥王庭的貴族們也大致上換了一茬,不再像老人們一樣對前隋的強盛那麼記憶猶新,他們更多的開始關注起了小可汗的動向。
那與他們的權勢息息相關。
聽在李破耳朵裡感覺有點怪異,內捲了嗎這是?
突厥貴族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如何跟大唐通商,而非是用刀槍決個高下,所以說他們對突厥可汗和大唐皇帝的會盟之舉多數都抱有期望。
這樣一個局面和李破之前所想差距非常的大,這就是使者的作用了。
大唐的君臣們將突厥當做了一個對手,便如之前封德彝所言,會盟只是權宜之計,那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
大唐朝中從上到下,不管是贊同會盟的,還是反對的,對突厥的定位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大唐和突厥在將來必有一戰是朝臣們的共識。
可突厥人竟然懈怠到了這種地步,真的想要跟大唐和平共處?什麼時候狼改吃草了呢?連李破都覺得他們應該羞恥一下,這才多少年的光景,突厥人便已經失去了進取之心嗎?
這種深層次的問題,高表仁自然不可能給出肯定的回答。
他們在突厥王庭和突厥貴族們商量了會盟諸事,之後還要跟阿史那牡丹等進行磋商。
會盟屬於突厥人的盛事,不下於祭祀他們的神靈和祖先,仿照大唐來說,就是比較另類的一次大型朝會。
每隔上一段時間,突厥可汗都會召集小可汗以及部落首領們會盟一次,大家歡聚一堂,先向可汗獻上各種供奉。
然後吃喝玩樂之餘,商討突厥的未來。
兩國會盟估計也不脫這個範疇,實際上還是楊堅父子開創了先河,前朝的人們沒那麼大膽,多數都是使者往來,一旦出現什麼可汗跑到長安來相見,那便有了明確的投效之意。
………………
不管怎麼說,會盟的基礎已經越來越是牢固。
高表仁等人還帶來了來自突厥可汗的殷切問候,以及阿史那楊環的一封親筆書信,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國書了。
李破之後翻了翻,沒什麼實質性的內容。
他和阿史那楊環的關係還是比較複雜的,既為娘婿,好像還可以稱之為姑侄,他孃的,近親啊……這個他以前是萬萬沒有想到過的。
而以前李破在晉地的時候,他們還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阿史那楊環能夠登上突厥汗位,李破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當然之後阿史那楊環也並非沒有回報,自阿史那楊環登位以來,晉地北方邊境再無大的戰事發生,讓李破可以專心南向。
之外阿史那楊環絕李淵之好,又送蕭皇后到晉陽,都是比較友好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