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現下大家都知道,這是在為與突厥會盟做準備,就更不會對此說三道四。
而且皇帝正值盛年,平定了天下諸侯,是正經的開國皇帝,短短几年工夫下來,朝堂上下井然,天下民心日漸歸附,也沒什麼可擔心的。
……………………
時間進入大唐元貞三年最後一個月,年關將近。
李破除了督促朝臣們修訂唐典,其他事情都停了下來,十二月末的大朝會就是總結大唐元貞三年的得失。
這一日上午,秘書監溫彥弘,著作郎虞世南,杜正藏幾個人來到太極殿,覲見李破。
隋史修訂接近尾聲,呈交御覽之外,幾個主修之人陪在一邊以做解讀。
修訂隋史用時兩年多些,參修之人眾多,都是當世文壇大匠。
前隋二世而亡,從文皇帝楊堅算起,到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共三十八年,可以說極為短暫。
因為修訂隋史的大多為前隋舊臣,還刻意為前隋拉長了一些壽命,因為完全可以以江都之變作為隋朝結束的時間點。
當然了,如今他們做的也不算錯,隋末戰亂的前期一些人還尊奉楊氏子孫為帝,弄了兩次禪讓的戲碼出來,算是勉強給前隋續命了幾年。
只是諸侯們再也無法像漢末時那樣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沒人聽,最多就是給自己找個“合法”外衣出來罷了。
畢竟人家東西兩漢四百餘年,餘澤綿長,就算走到盡頭,尊崇漢室的人也大有人在,諸侯們輕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多數秉承的策略都是緩緩圖之。
前隋幾十年的統治,一朝分崩離析就是稀里嘩啦,諸侯毫不客氣的紛紛稱帝,顧念前隋如何如何的人真的沒幾個。
這無疑給史官們省了事,修訂起隋史來也就耗時不多,之後一定還會做出些修改,但大體框架上應該不會再動了。
………………
隋史分為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是帝王本紀,分為六卷,記錄了楊堅和他兒孫四人的生平以及功過得失。
第二部分是志,記載的則是前隋這幾十年在禮樂,政治,天文地理等之上的興革,舉措,因為比較繁雜,耗時便多上一些。
第三部分是列傳,這也是後來人最可以施以手腳的一部分,記載的是前隋名臣,上將們的生平功績得失等等。
這是大唐第一次修訂前朝史冊,只能說是練手之作,因為耗時比較短的緣故,其中很多地方在之後都要進行修改,卻並不影響它的地位,畢竟是朝廷主修,算是正史無疑。
……………………
看著桌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幾乎都堆成小山了,而且還不是全部,底稿都已經存入觀文殿中,呈送到御前的都是終稿和重要的文錄。
李破的頭不由疼了起來,大冬天的看來是有事做了。
作為皇帝,他不可能大手一揮就把印璽蓋上,給前朝做出定論不是臣下們說什麼是什麼,皇帝必然要進行仔細的閱覽,以免臣下們在其中說他的壞話,或做出不符合他心意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