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啊!”
劉備遠眺東南邊的青州,那是他的起家之地,帶著關張赴任縣令,滅賊寇討黃巾,置生死於度外,才得以功成。
有機會當然想回去看看,何況平原縣對於劉永,亦算是長大的鄉里,去看望鄉親父老也不錯。
“待我再好好整頓一番冀州的吏治,敲打完那些士族和豪族,再轉道去青州罷。”
劉備心中默默唸著。
……
河北郡縣豪族被遷陵令,搞得焦頭爛額之際。
雒陽南面的荊州各地,因四月下旬連日大雨,長江水位暴漲,長江上游多處河道的暗礁被河水覆蓋。
周瑜親自帶人乘船觀察後,立即當機立斷趁雨水暴漲之時,快速率水軍逆流而上。
自從他接到天子詔書,命令他率水軍前往益州平定豪強之亂。
便已整頓好兵馬糧草,調集百三十二艘斥候船,五百六十七艘往來如飛鷗的走舸,還有水軍主力的艨衝與鬥艦,共計八十九艘,其中鬥艦最多。
艨衝作為專門用來突擊敵軍的船艘,周瑜調來的並不多,也拆除了上邊蒙著防箭矢的牛皮,更方便士卒在船內持強弩射擊。
鬥艦的船身比艨衝還要龐大,船舷還設定了女牆,吃水也要更深,不適合跨過狹隘的河道,因此周瑜雖然徵調的多,主要還是用來運輸荊州與江東的糧草軍械,將其屯於夷道縣附近。
不把糧秣軍械屯在更西面,是因為夷道到秭歸這條水道山勢陡峭,水流湍急暗礁多,南岸有青石,夏季沒在水中,冬季露出水面,許多航船來往觸礁沉沒於此。
正月之時,聽聞蜀地叛亂,周瑜便從江夏出發,逆流而上探察至白帝城,一路見識了峽道天險,都忍不住皺眉。
枯水季節的荊州水軍若是溯流而上,船底必會更有觸礁的風險。
到那時未交戰,水軍便已損失不小,無疑打擊了士氣,周瑜回到江夏則立刻表奏天子,道明瞭情況。
等到夏季大雨過後,長江水系暴漲,再等雨一停便立即進軍,此刻不如將水軍屯兵於江陵。
劉備思慮片刻,同意了周瑜的建議,因此荊州水軍進蜀中才一拖,拖到了四月下旬。
見時機已到,周瑜立馬召來諸將校尉,升帳議事。
“大軍出征益州,從夷陵至白帝水流湍急難行,故而樓船統一不作調動,以走舸為水軍主力,艨衝為作戰大船,溯流之時任何船隊,不得無旗幟調令,擅自脫隊而行,違令者定斬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