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爾部長的演說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歐洲戰爭之下隱藏著各種危機,戰爭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加劇了矛盾的積累。
當然,如果能夠成為戰爭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可以吃到一定紅利來拖延危機爆發時間的,就比如前世英國。
前世戰爭的結果就是英國的霸權得以存續,至於法國,雖然表面光鮮,但是沒有拿到什麼實際好處,戰爭賠款因為德國經濟危機幾乎拿不到,而將德國徹底打壓下去的目的也因為英國和美國的阻撓沒有實現。
無怪乎二戰時法國直接選擇了投降,恐怕他們也不相信盟友會保障自己的戰後利益,畢竟一戰就是前車之鑑。
“弗里爾閣下說的不錯,我們應該反思戰爭帶給我們各國的教訓,現在是時候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了。”
在弗里爾演講結束後,奧匈帝國外交代表毛特恩多夫第一個跳出來支援道。
奧匈帝國對戰爭目前可以說是最無慾無求的國家,畢竟現在的戰爭集中在西線和南線,而這兩個地方都不是奧匈帝國的主要目標。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奧匈帝國不希望自己的兩個盟友獲得太多的利益,尤其是奧斯曼帝國。
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完全是奧匈帝國的競爭對手,兩者能暫時聯合在一起,完全是因為之前兩國擁有一個共同的強大敵人,也就是沙皇俄國。
可是當俄國的威脅消失後,兩國間合作的基礎自然也就不存在,如今俄國雖然依舊體量很大,而且因為工黨的原因,在意識形態上變得更加危險,但是那是未來兩國政府應該擔心的事。
現在,奧匈帝國不僅不想再繼續和奧斯曼帝國合作,反而想要把這個百年世仇像沙俄一樣分解掉,估計奧斯曼帝國如果有實力的話,同樣也是這個想法,而且奧匈帝國的國情也很適合被拆分。
兩者關於巴爾幹半島的問題,根本就無法達成一致不說,同時是雙方擴張道路上的阻礙。
奧斯曼帝國還好一點,畢竟處在三大洲的交叉路口,盤踞黑海,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可以選擇的道路更多。
而奧匈帝國的地緣政治就太差了,幾乎只有向中東擴張這一條道路,才能突破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的限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義大利半島和巴爾幹半島的面積和經濟體量都太小,並不足以滿足奧匈帝國的需求,再者說義大利半島也不是好突破的。
而其他方向奧匈帝國又面臨德國的競爭,但是奧匈帝國卻沒有和德國競爭的能力,不管軍事還是工業,都比德國相差甚遠。
只有奧斯曼帝國這個盟友,不僅軍事實力弱小,而且體量巨大,怎麼看奧匈帝國未來的擴張方向都應該放在奧斯曼帝國身上。
所以奧匈帝國現在最想結束戰爭,消化這次戰爭的成果,然後再等待時機。
而且,奧匈帝國對現在的收穫已經感覺十分滿意,即便再征服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對奧匈帝國反而是壞事,畢竟奧匈帝國沒有這種消化能力。
這也是毛特恩多夫為什麼跳出來第一個支援弗里爾部長關於和平提議的原因。
弗里爾部長對毛特恩多夫代表投去了一個讚賞的目光,畢竟兩國本身就關係不錯,更何況有了奧匈帝國的帶頭,這對會議做出了良好的示範。
但是,顯然有人對毛特恩多夫這個奧匈帝國匹夫的話並不感冒,陰陽怪氣的說道:“呵呵,毛特恩多夫代表倒是挺自在,但是當初也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最先挑起戰火,導致瞭如今歐洲的局面。”
“如果不是你們進攻塞爾維亞,根本就不可能引發歐洲的連鎖反應,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所以,奧匈帝國本來就是戰爭的罪魁禍首,現在卻又說什麼支援結束戰爭的話,簡直就是對和平二字的羞辱,這番假惺惺的作秀實在令人作嘔。”
這話可把毛特恩多夫氣的夠嗆,他將目光對準了英國的席位,說話的人正是英國代表弗洛姆。
毛特恩多夫說道:“哼,弗洛姆先生,我們奧匈帝國確實犯過一些錯誤,但是總比英國要堂堂正正的多,我們可是有大量證據,顯示當初塞爾維亞背後有你們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