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就是因為阿拉伯教國家壟斷了東西方貿易,加上古波斯,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中東政權對歐洲的一貫征伐歷史,從而倒逼歐洲人不得不尋找新的貿易通道,即便這條通道打通之後,也會不遺餘力的繼續壓縮阿拉伯教勢力的擴張空間,東非也繼承這一點。
相對於歐洲,東非處在印度洋沿岸,天然會和阿拉伯教勢力形成競爭關係,如今東非能在印度洋上橫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拉伯教勢力的衰落從而騰出了東非在印度洋上的擴張空間。
所以弗里爾說的“阿拉伯教威脅論”,也是東非國家利益所決定的。對於這一點,東非內部都有共識。
恩斯特肯定道:“未來在印度洋上只能有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們東非,任何可能對帝國形成威脅的存在,都是我們打壓的目標。”
“既然如此,我們就暫時接管本地治理,加里加爾和亞南三地,並且以這三個地方為根據地,向南亞次大陸輸出意識形態和輿論霸權,挑撥區域衝突,嚴防死守阿拉伯教勢力在南亞次大陸的死灰復燃,避免出現一個強大且統一的阿拉伯式印度帝國出現。”
“除了扶持印度本土的其他宗教以達到最快效果以外,同時要加強天主教等外部教派在南亞地區的傳播。”
“同時,為了降低英國政府的敏感度,我們要儘量避免和英國在南亞的衝突,只做思想和宣傳工作,不以針對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秩序為目的。”
對於東非而言,英國人在印度的那一套反而並不足以讓印度日後成為東非的威脅,所以沒有必要顛覆目前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而且,如果此時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突然土崩瓦解,印度的發展也就不能為東非所左右。
英國人依靠阿拉伯教和印度教對印度進行統治,如果這個時候把英國趕走,那這兩個宗教就有可能在印度做大,雖然東非對印度教沒有太大敵意,可印度教在印度半島上的強大民眾基礎,很容易整合出類似前世印度一樣的統一國家,這就不符合東非的利益了。
在東非沒有將錫克教,佛教,達羅毗荼民族主義等等分裂勢力,以及能和阿拉伯教,印度教形成競爭力的勢力培養出來之前,不應該撼動目前印度的社會秩序。
而且恩斯特還考慮到一點,那就是混亂的印度極其有可能讓俄國工黨乘虛而入。
畢竟印度腐敗的社會秩序,生活困頓的底層民眾,天然適合俄國工黨的暴力思想滲透,要是到時候在印度洋沿岸搞出一個工黨政權印度,那東非高層們就笑不出來了。
在恩斯特看來,工黨政權是僅次於阿拉伯教勢力的威脅之一,畢竟前世蘇聯就是靠著這一套,在歐亞大陸上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紅色陣營。
真要是出現了前世的情況,頭疼的就是東非政府了,所以東非周邊的一些落後和腐朽政權,東非反而要維繫,避免他們被俄國工黨扶持的勢力所取代。
作為世界有名的“反動”政權國家領導人,這種“覺悟”恩斯特還是有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將阿列克謝等俄國核心皇室成員接到東非來。
……
1917年末,在歐洲戰爭依舊膠著的同時,俄國內部再次發生動盪,俄國工黨組織聖彼得堡的武裝,正式推翻了俄國的資本主義臨時政府。
萊茵市的一處湖濱莊園裡。
阿列克謝三名俄國皇室核心人員再次受到噩耗。
“我們已經徹底和陛下失聯,並且失去他的情況,聽說工黨已經將您的父母和兩個姐姐秘密轉移,沒有人知道他們被送到了什麼地方,之前臨時政府好歹只是軟禁陛下他們,現在我們連他們在哪裡都不知曉了!”
護送阿列克謝三人的侍衛長謝利亞尤爾聲淚俱下的向阿列克謝三人彙報著這一沉痛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