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第一臣筆趣閣> 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 (2 / 3)

就算是朱標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先生高明,足以堪稱儲君之師的表率。

首先朱標這個儲君,是當之無愧的,誰想換了他,那是吃錯藥了。在這種情況下,你還瘋狂往朱標身邊拉人,讓他學這個,懂那個,培植勢力,籠絡人才……你想幹什麼?

當真要考驗一下父子之情嗎?

就算朱元璋願意讓出皇位,朝野上下,又會怎麼想?

這不是開玩笑嘛!

所以張希孟只是悄無聲息,隔絕了各種勢力,同時又適當給朱標提點,僅此而已。

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攤子,必須朱棣來做的原因。

不是放著太子不用,非要安排燕王……而是這個邏輯之下,並不能讓朱標衝在前面。

就好像王陽明那麼大名氣,但是一輩子沒有進入內閣,沒有執掌中樞大權一樣。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動靜越大,他就離皇位越遠。

應天的這幫當官的,是不會放朱棣進京的,不然他們豈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幫人取代了?

所以說,這裡面有太多細膩的操作,裡面充滿了深邃的算計。

張希孟不會告訴任何人,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來。

皇宮和太師府,朱元璋和張希孟,絕不只是君臣相得,互相信任那麼簡單,光靠著友情,是沒法維繫兩個人走到今天的。

這裡面有老朱的雄才壯志,也有張希孟的心思細膩,巧妙安排。

或許有朝一日,翻開老朱的實錄,再找出來張希孟的日記,對照著看,能從中猜出一些端倪。

好玩的是,對於朱標,張希孟基本採取了放養的態度,但是到了朱雄英這裡,張希孟卻是支援自己的愛徒,提點教導,甚至是從小栽培。

這又體現了張希孟的另一重算計。

朱標的儲君之位,不需要什麼懷疑。

但是到了朱雄英這一代人就不行了。

天下承平日久,儲君無甚威望,只能靠著祖輩恩澤,坐上皇位,又能有多少威望?

所以說朱雄英在學問上下功夫,研究農學,取得一定成就,對他這個皇孫,是極大的助力……

兒孫兩代,都被張希孟安排得明明白白。

把事情做到了這一步,而且還是不著痕跡,不動聲色。

你說朱元璋能怎麼辦?

他敢和張希孟翻臉嗎?

他會翻臉嗎?

誰又不說一句,太師高明呢!

“父皇,去年的時候,包括貴州、廣西、雲南等地,均田也都大體完成了,土司也裁撤了七成……庶寧師弟出了不少力氣。他在那邊,可不只是一個學堂山長那麼簡單。現在包括巴蜀在內,新的田制也都確定下來。要說起來,淮東的百姓,平均一個人拿不到五畝田,蘇州等地,更是連三畝都到不了。還能填飽肚子,但是絕對過不了多好。”

朱標跟老朱唸叨著,雖然只是短短几句話,裡面卻透著太多的內容……針對中原地區的第二次均田,在幾年的努力之下,已經順利完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