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孟笑了,點頭道:“如果允許,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吃飽。”
王保保用力頷首,“太師大德!”
說完這話之後,王保保埋頭幹活,更加賣力氣,連休息都不捨得。
每一顆土豆,都變得無比珍貴起來,這玩意簡直是無數人的命!
北方草原,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蜂巢,裡面住的可不是尋常的蜜蜂,而是可怕的殺人蜂,成群結隊,千千萬萬。
一旦氣候變得寒冷,缺少吃的,一場大雪下來,屍橫遍野,牛羊悉數凍死……這些人就會騎上戰馬,拿起彎刀,挎上祖傳的弓箭,向南蜂擁而來。
殺戮,搶掠,死亡……文明消失,國家蕩然無存,兵鋒所指,百姓不是變為奴隸,就是化作白骨。
很湊巧,東羅馬的皇子也在這裡,他應該更有感觸才對。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遊牧騎兵這麼強,為什麼農耕民族空有那麼大的體量,那麼多的人口,竟然無法抗拒遊牧騎兵?
這裡面有個很簡單的邏輯,遊牧騎兵,全民皆兵,往往可以兩丁抽一,三丁抽一,三四十萬人的部落,就有十萬以上的控弦之士,可以拉出來打仗。
反觀農耕這邊,要怎麼對敵呢?
在原本的歷史上,大明的農稅是三十稅一,也就是說,老百姓產出了三十石糧食,才有一石,能交給朝廷。
而朝廷再把這一石糧食,運到邊疆,用來招募兵馬,對抗遊牧騎兵,就不知道剩下多少了。
即便以十分之一來計算,農耕民族的動員能力,也是遠遠不如遊牧騎兵的。
在國初的時候還好,雖然我的動員能力弱,但是我有百倍人口,加上官吏相對清廉,效率很高,也可以打出碾壓局。
等到王朝的中後期,遍地貪官汙吏,文恬武嬉,這時候所有的國力,都是紙面上的,根本動員不出來。
如果強行動員,會是個什麼後果呢?
可以參考秦朝,隋朝……這倆就是典型的把紙面數字當成真的,絲毫不考慮中間商賺差價的問題,直接把老百姓逼得沒有活路,不得不拿起刀槍,揭竿而起。
難道說就沒有別的辦法,一定要捱揍嗎?
自然不是。
其實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升效率。
以最初的例子為例,比如說三十稅一,老百姓三十石糧食,上交一石,剩下的勉強夠一家人吃喝,維持生活。
如果當老百姓的效率提升一倍,變成了六十石糧食,能上交兩石嗎?
顯然不是!
在極端的情況下,朝廷可以拿走三十一石!
留下二十九石,老百姓依舊可以勉強過活兒,不至於起兵造反。
那這回再看看結果,當老百姓效率提升一倍,朝廷的動員力提升了多少?
足足三十倍!
這時候再去跟遊牧民族爭鬥,完全就是碾壓局,絲毫不用懷疑,就算是傻子,也能打出衛青霍去病的戰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