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愣,“他們喜歡存糧,不過也存不了那麼多……他們,把糧食賣到城裡了?”
李善長終於點頭了,“這次你算是說到點子上了……不管是天子皇族,還是公卿大臣,基本上都在城市裡。要想奉養這些人,不只是朝廷的俸祿餉銀,還要有城裡的工匠,伺候人的幫閒,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除了朝廷的漕糧之外,更多的是商人運來的糧食,商人又從哪裡弄呢?就是這些地方大戶!或者說是豪紳供養了城市的繁榮。”
朱棣連連點頭,“這個我明白,可咱們大明朝,是打擊豪紳的,那咱們城市的糧食,是怎麼來的?”
“問得好!”李善長笑道:“咱們從一開始,就落實了均田,老百姓感恩戴德,踴躍納賦,足夠文官將士的開銷。至於不足的部分,有商賈從民間採購餘糧,也就是了,難度不大。”
朱棣笑道:“這不是挺好嗎?”
李善長呵呵一笑,“好什麼啊!你沒瞧見,另外一份報告,說的是人丁土地的!現在各家各戶,生了那麼多孩子,田要重新分,口糧也不夠!朱棣,我問你,到了這時候,你要是普通農戶,還會因為感恩戴德,多給朝廷提供糧食嗎?”
朱棣陡然一驚!
因為人丁田畝是張庶寧參與調查的,他非常清楚裡面的關鍵。
張庶寧確實提到,需要重新分配土地,而一旦分配土地之後,會造成稅賦嚴重下降。
可是這份報告沒有講的一件事,或者藏在後面,沒有說的,由於人丁滋長,淮東省,浙江省,江西省,這些人口稠密地區,已經貢獻不了多少餘糧了。
大明現在的糧食,需要從河南,山東,湖廣調集,另外還有嶺南那邊,朱英還能送來許多糧食,這才保證了正常執行。
可即便如此,也處處岌岌可危,難以維繫。
土地分給老百姓,固然是好事,但是同時也將糧食的支配權力,一併給了普通百姓。
尋常人肯定是全力以赴,填飽自家人的肚子。只有佃農,才不得不繳納高昂的佃租……而這些佃租,又成了供養城市的必須。
看清楚了這一點,大約就能明白,為什麼抑制兼併這麼難!諸如王安石,張居正等人,會被歷代視作奸邪佞臣,道理就在這裡。
你動了根本,從上到下,除了戶部或許會充裕一些,國家能更好一些,其餘諸人,甚至是包括皇帝在內,都未必得利。
舉世皆敵,如何還能逃得了人亡政息的下場?
“李先生,這,這還算是大明盛世嗎?父皇勵精圖治,就治理成這樣?”朱棣忍不住問道。
李善長呵呵哂笑,“這還不算洪武盛世?這要不是洪武盛世,早就慫恿勳貴豪強,世家名門,盤剝百姓,從老百姓牙縫裡榨油了!老夫可以明白告訴你,不管是什麼文景之治,還是貞觀之治,能吃飽飯,還能讀書識字的普通百姓,我洪武一朝,冠絕歷代!”
李善長不屑道:“說到這裡,老夫就能揭開那個謎題了,趙宋究竟如何成色?正因為開封臨安,那麼繁榮,所以趙宋的民生,必定艱難,普通百姓,遠不如其他朝代!糧食都被世家大族拿走,不抑兼併,就是這麼個結果!只可惜那些黃連水裡泡著的百姓,根本沒法寫詩填詞,也沒人願意替他們說話,你懂了吧?”
朱棣當真是目瞪口呆,作為修習了張希孟大缺大德秘籍的傳人,理解這種事情,朱棣是一點就透,駕輕就熟。
可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李善長這老傢伙竟然看得這麼透徹,哪怕是張先生,也不能解得更好了!
“我說李先生,你這麼厲害,怎麼,怎麼不當個好人啊?”
李善長氣得翻白眼,“我當好人?我要是當好人,你爹的江山早沒了!老夫在朝中的心得就是,不得不跟一群壞蛋打交道,又不得不拋棄一些不識好歹的好人……咱們再說回糧食的事情,你知道張希孟為什麼不敢真的推動工商了吧?”
朱棣稍微想想,就說道:“張先生是怕發展工商之後,城市膨脹,需要太多的糧食,沒法供應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