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有人們眼中,國家需要的人才?”老朱沉聲問道。
“或許有吧,不過名氣是一回事,辦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而且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天下有名的才子鴻儒,或許就那麼幾個人。十個,二十個?可是治理國家不一樣,需要的成千上萬的人,這些人之中,就必然有很多人籍籍無名之輩,他們不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只是能老老實實做事的循吏。”
朱元璋皺著眉頭,“你這話也有道理,可選人總要德才兼備吧?”
張希孟又是一笑,“這話固然不錯,但是德才兼備的人又是何其難得!主公覺得當下要多少官吏,才能管好應天?”
老朱頓了頓,“應天府幾十萬人,至少要上千官吏吧!”
“那主公準備透過考核,選多少人?”
“這個……”老朱沉吟了。
張希孟笑道:“主公,所謂德才兼備,這話是沒錯,但聖人又說,人之初,性本善。天下間除了極少數大奸大惡,不能使用的人之外,無德小人又有多少?而且所謂選擇德才兼備者,如果沒有監督,沒有稽核,誰又能管住自己的手腳?”
“所以說君子慎獨,天下的真君子不多,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罷了,給他們機會,管理嚴格,監察明晰,就少犯一點錯,反之,就嚴重一些,僅此而已。”
張希孟壓低聲音,“主公,我再說幾句過分的話,所謂挑選名滿天下的賢才,挑選德才兼備的人才,按照這個標準,當下主公能挑選出來的不過幾十人罷了……這幾十個人能幹什麼,把幾個府的知府填滿了,知縣填滿了,安排一些監察人員,留幾個隨軍的參議,幫著主公謀劃軍務,供應軍需,也就能做到這一點罷了。”
“那府衙,縣衙,軍中辦事的人,要怎麼挑選,充實?還不是讓這些‘德才兼備’的天下名士來選嗎?主公以為然否?”
張希孟幾句話說完,老朱驟然變色!
他迅速意識到了事情的根本……其實這就不是什麼德啊,才啊的問題,是他這個主公能直接使用多少人才的問題。
再根本一點,就是他能有多大權力的根本問題!
老朱凝重起來,過了良久,他才長長一嘆,伸出手,搭在張希孟的肩頭,發自肺腑道:“先生,這種話,也只有你能告訴咱了!”
話不用多說,朱元璋已經心裡有數。
其實稍微推敲一下科舉考試,就會發現一個很好玩的情況,以明代為例,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錄取三四百人,也有一二百人的。
反過來再看大明的官職,七品以上的,從外面的縣令、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京城六部九卿,各部的郎中、主事、員外郎,應該也就幾千人。
也就是說,十次科舉,三十年的時間,正好把這些官職輪換一遍。
假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歲,而古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歲……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邏輯閉環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考上了進士,哪怕是三甲同進士,也能外放當縣令,如果他沒什麼追求,不求有功,只求無功,完全可以平平安安過三十年,享受躺贏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