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頻率快,但是失誤多。有的人頻率不快,但是逮口成功率高,各有特點。
這邊八組的資料統計表對比圖一發到解說席這邊的導播畫面上,孫奕跟於文生的注意力就立刻被吸引了過去。
孫奕:“哇,技術統計表出來了,於老師,給大家分析分析第一場比賽打完,場上的釣手們,綜合實力等資料情況吧?
我相信大家也對這個挺感興趣的!”
於文生掃了一眼統計出來的資料列表微笑著點點頭:“行!既然資料出來了,咱們就對事兒不對人,看看第一場比賽打完,誰的技術統計資料最為出色!”
說話的同時,於文生的目光其實已經在八組對比列表當中開始掃視了。
要分析誰更厲害,很簡單,同樣魚情跟比賽時長下,優先看的當然是最終的尾數結果。尾數多的就說明綜合技術更強。
這一看了不得了,張揚以30分鐘55條魚的成績傲視群雄,足足比第二名的王超領先了4條魚。
第一場比賽打完,魚獲成績超過50條魚的只有三個人,張揚55條,王超51條,黃徵50條整。
“要透過技術統計看釣手實力,當然是先看最後釣獲尾數結果了!喏,排名第一的釣手是張揚!三十分鐘的比賽,他竟然釣獲了55條魚!”於文生非常意外的說道。
要知道,一號塘的密度雖然不低,但天氣氣壓等各方面因素還是對比賽魚情影響蠻大的,1v1pk,釣手的壓力本來就大,對魚獲結果自然也會產生影響。
但是就這麼嚴峻的情況下,做釣滑口的老頭魚,張揚半小時55條魚,時速的話都過百了,這個成績極為扎眼。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吐槽了,時速百十條魚而已,這速度對競技釣手來說,還不是有手就行嗎?
有的是人能做到,甚至好多業餘參賽的非一線釣手也能輕鬆超過這個資料。
確實,如果是生口,快魚,打浮的話,隨隨便便都能釣出時速過百的資料,但是如果做釣這種陳年老頭魚,天氣魚情等又不是太給力,這個成績就很難得了。
孫奕心頭微動,但是臉上不動聲色:“張揚暫時位列第一呀,發揮還挺好呢!那就麻煩於老師,先分析分析張揚的技術統計資料吧!
咱們用資料說話,看看張揚這名釣魚高手的做釣特點是什麼!”
於文生點點頭:“來,咱們先看看拋竿頻率這一項資料!
三十分鐘的比賽,總共拋竿65杆,平均下來的話,一分鐘兩杆多一點,這個拋竿頻率的話,對比其他釣手,其實處於平均水平線左右,並不突出!
比如張揚這一場的對手徐廷,拋竿71杆,比張揚快了足足6杆兒。
但是有過釣魚經歷的都知道,頻率快並不能代表著技術一定好,要看中魚率這個概念!
張揚用65杆的拋竿次數,釣獲了55條魚上來,這個中魚率有點誇張了,中魚率84.6%!咦……”
於文生前半截計算跟解說還蠻正常的,但是對比了下上半場跟下半場的資料,老於同志忍不住低撥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