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苟出一個盛唐 筆趣閣> 第兩百三十四章 軍權下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兩百三十四章 軍權下放 (2 / 3)

別人不給,李曄也辦法,總不能提著刀子找上門去吧?

嘆了口氣,對韓全晦語重心長道:“韓司使,這些藩鎮哪家不是腰纏萬貫?你可不能輕易被他們糊弄了啊。”

“陛下放心,今時不同往日,明年且看老臣本事!”韓全晦目露兇光。

徵收夏稅秋稅的時候,還沒打下洛陽,各藩鎮還在觀望之中。

見韓全晦這個竭澤而漁的氣勢,李曄也就放心了。

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辦。

長安存糧三十七萬石,還是在扣除各項用度之後的盈餘,小規模擴軍是夠了。

韓偓、趙崇凝對此也沒有意見。

當年李茂貞只憑鳳翔和山南西道,就弄出十萬大軍。

七萬戰軍,對如今的唐廷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

不過擺在李曄面前的問題是,隨著軍功的增多,遠遠超出了指揮使控制的兵力。

唐末五代正處在巨大的轉型期,軍制也比較混亂。

李曄原定一都為五百人,設都頭,但實際上大戰之時,很多都超過一千人。

一指揮為三千人,而如今的幾個指揮使,如高行周、楊師厚所部超過萬人。

兵制和兵權是唐末無法迴避的問題,關係到政權的穩定,和唐軍今後的發展。

唐末各藩鎮其實也都在演變之中,如節度使掌握軍政財三權,但軍權實際上操控在都知兵馬使手上,一般節度使都是以自己和兒子兼任,或者乾脆不設此職。

無論設不設此職,軍權都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繞不過去的坎兒。

並非不相信楊師厚、周雲翼、高行周等人的忠誠。

而是五代這個大環境,即使將領忠心耿耿,也會被部下推著造反。

李嗣源和郭威都是經典案例。

利益驅使底層以下克上,權力面前,君臣父子都靠邊站。

當然,李曄可以為了自己以及後代的皇位穩固,學習大宋,以文御武,揮刀自宮,讓大宋提前到來,犧牲整個民族的朝氣,換一家一姓之昌榮。

但,這不是李曄想要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