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楊太后早已看透了史彌遠,開始為自己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了起來,也正是她在宮中的姑息縱容和庇護之下,才導致現在史彌遠羽翼豐滿,成為了繼韓侂冑之後的又一個弄權的權臣,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而眼下楊太后四顧一番,卻發現自己已經無力控制這個史彌遠了,故此想想這次廢立之後,再聽楊氏兄弟的勸告,才產生了撤簾還權於趙昀的念頭。
而今天的煙花之事她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有些驚怒,但是回來之後仔細想想,也不相信是趙昀故意所為,而且趙昀當時離她也不遠,一旦失手的話,趙昀也很危險,想到這裡,楊太后便露出了些許笑意,虛抬了一下手道:“昀兒起來吧!這件事哀家豈會怪罪於你呢?此事乃是意外,哀家不會生氣的,剛才之所以失態,也是受到了驚嚇罷了,至於那個內侍也不必殺了,畢竟他也是無心之過,訓斥一下也就罷了!
哀家知道昀兒孝順,能過來向我問安,哀家已經知足了,現在天也晚了,就不要讓百官再在外面跪著了,天寒地凍的,有些老臣年事已高,這麼下去反倒會傷了老臣,還是讓大家出宮各自休息去吧!”
趙昀看楊太后神態已經恢復如常,總算是放下了懸著的心,又一再向楊太后道歉之後,才小心翼翼的告辭退出了慈元殿。
百官聽聞太后已經恢復過來,於是這才在趙昀的吩咐下,集體退出了皇宮,各回各家去了。
只有鄭清之和高懷遠留在了皇宮之中,陪著趙昀回到了他的寢宮之中。
“懷遠!今天的事情怎麼鬧成了這樣?居然險一些傷到了太后,幸好太后沒有怪罪下來,要不然的話,你也難逃干係!”趙昀想起剛才的煙火就有些心有餘悸,於是埋怨起了高懷遠。
說實在的高懷遠還真是有些責任,他當初在和內侍省安排酒宴以及表演的時候,只顧著考慮守衛的事情了,卻忘了考慮這個煙花的安全問題,以至於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至於鬧出了這種事情之後,措手不及沒有及時保護住太后。
今天也幸好煙花只是飛到了太后椅子下面,要是再高一點的話,直接打到太后,在太后臉前爆炸的話,太后鐵定要被毀容了,那樣的話,別說內侍跑不了要被追責,連他恐怕也要獲罪,輕則罷官,重則流放千里也不是沒可能。
聽罷了趙昀的埋怨之後,高懷遠趕緊低頭認錯道:“聖上責怪的有理,確實是微臣考慮不周,以至於出了這樣的事情,請聖上治罪!”
趙昀白了高懷遠一眼,擺擺手道:“現在說這個有什麼用呀!明知道朕也不會因此治罪於你!以後你可要小心一點了,今天太后沒有追究,也就罷了,要是太后追究的話,就讓內侍省背這個黑鍋吧!都怪他們,這麼大的事情也不小心一點,傳旨下去,今天燃放煙花的這些內侍,一個人重打三十大板,弄倒煙花的那個,給我痛打五十大板,趕出宮去,永不錄用!”
於是這件事就以這樣的處理算是了結了,該挨板子的挨板子,該趕出宮的趕出宮,本來一場好好的大宴,卻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搞得趙昀頗為不痛快。
但是這件事趙昀這邊算完了,太后那邊卻還不算完,楊氏兄弟二人第二天便入宮面見了太后,再次力勸太后趕快撤簾還權於聖上,這件事別人不多想,他們兄弟二人可是想的不少,昨晚回去之後,兩兄弟湊到一起,商量了一夜,怎麼想都覺得這次的意外事件不是那麼簡單,總是疑神疑鬼的覺得是趙昀在逼宮,商量來商量去,還是覺得楊太后要儘快撤簾為妙,從這潭渾水之中儘快拔足出來,將楊家摘出未來很可能出現的權利爭奪的漩渦。
楊太后想了一下,覺得楊氏兄弟二人說的不錯,於是當即便下定了決心,定下了撤簾的時間。
為了彌補年前的那場煙花惹出的不快,上元節(元宵節)的時候趙昀又安排了一次宴會,不過這次出席的人員範圍大幅縮減,只請了太后和朝中一些重臣赴宴,並且在宮中搞了一次小規模的賞燈遊園。
而就在上元節當天,楊太后終於當場宣佈撤簾歸政於趙昀,決定回後宮安享晚年。
趙昀假意跪下挽留再三,表示請太后不要撤簾,但是太后現在已經決心已定,最終還是堅持撤簾歸政,趙昀才算是答應了下來,一再跪謝太后。
至於史彌遠等人,對此事沒有做太多表態,畢竟這件事不干他們這些大臣的事情,說多了的話反倒得罪了趙昀,畢竟趙昀現在也是名義上的皇帝,史彌遠雖然樂於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正面和趙昀起什麼衝突。
於是太后撤簾歸政之事就此塵埃落定,從此之後退居德壽宮之中安享她的晚年去了,趙昀也沒有因此就冷落了太后,隔三岔五的還是要去德壽宮向太后請安,這令太后感到十分安慰,也使她徹底脫離了權利紛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