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眾人想破頭腦,都不知道這種火柴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夠輕而易舉地自燃?
眾人並不瞭解。
火柴這種東西,在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
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
陶宗儀《輟耕錄》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
只是到了清朝之後,這些東西也不知怎麼地都不見了,更沒有人販賣這樣的東西。
或許因為硫磺被嚴格管控。
而在宜蘭科學院,鄭軒推行了新的研究制度,比如課題組。
也就是將軍部所需要的東西,效能引數,設一個研究的方向,之後再讓這些學者科學家組織成公關的研究小組,專門負責這類東西的研發。
這在後世可是被廣泛運用於國家研究各種領域技術的方面。
比如航空器材各種門類的研究,都需要各式各樣的課題組進行攻關。
但如今這個時期,鄭軒設立課題組,就是為了攻關這些基礎的東西,比如能夠快速引燃的火柴。
張道士為了獲得更多的經費,於是選擇了這一個,然後結合古代各種關於火柴的記載,在使用上能夠提取出來的紅磷。
經過半年的時間,他成功地搞出了火柴。
這種火柴不再是古代的那種,需要高溫將其引燃。而是簡單帶有細沙的粗紙摩擦,就能將其引燃。
噶瑪蘭有了這項技術之後,就開始設立廠房,再經過半年的研究製造,才實現安全地量產。
因為火柴生產容易引發火災,那些原材料都是易燃的化學物品。
比如紅磷,硫磺,還有一些氧化劑硫化鐵,許多都是炸藥的原材料,弄不好容易發生爆炸。
這種火柴在軍隊可是大受歡迎,畢竟行軍打仗在野外,時間就是金錢,使用傳統的生活方式做飯,花費時間多。
而有了火柴之後,每一班每一排,都能為快速地準備伙食,如此一來輜重隊伍就能少了許多。
此時酒樓的眾人。
看到這樣的一個玩意,內心默默地將火柴這種東西記下來。
等散會之後,就跑到集市上,只見許多販賣噶瑪蘭工坊生產東西的店家,都露出了一絲無奈的表情:“不好意思,這位客官,火柴早已賣光。”
“大約需要多久?”
“估計也得一個多月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