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拍電視劇,對金志浩這種攝影專業出身,又指導過大型綜藝節目的導演來說,雖然是第一次,但是技術上真的沒什麼太大問題。
整個劇組團隊他都已經籌備的差不多了,製作公司都掛在CJ旗下。
問題在於劇本和演員。
這兩部分偏偏是一部電視劇最核心的內容。
劇本是故事, 好故事才能拍出好電視劇。故事不吸引人,要拍出精彩的電視劇是難上加難,特別對於金志浩這樣的新人導演來說更是如此。
而演員則是故事的呈現者,好故事能不能呈現出來,就需要好演員的表演。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也不能少。
韓國的電視劇採用的是邊拍邊播的高效率製作模式。
從創作以及拍攝到播出的時間間隔非常短, 電視劇開拍前也沒有完整的劇本, 有三分之二的故事就足夠了,對於已經做好其他準備的劇來說,播出時一般也只製作出百分之三十的成片。
通常情況下,電視劇在開播之後編劇只需要提前一兩個月寫劇本就夠了,一邊拍攝一邊播出。
之後每週都會寫出兩集電視劇的劇本,這樣子從開始策劃一部電視劇到播完完畢,也僅僅需要七八個月而已。
韓劇的這種模式有一個好處就是電視劇的效率會非常的高,同時可以根據收視率的情況保證劇情和市場的需求一致,可以根據觀眾們的感受來進行劇本的調整。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選劇本,其實就是選編劇。要保證電視劇的質量,一定需要一個高水平的編劇。
這種製作模式必然會形成一切圍繞編劇的“編劇中心制”。
一般來說,韓國的電視劇製作公司都會與眾多業內有名的編劇長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在選定編劇後,由編劇或電視臺確定好選題,編劇、PD(注:PD為韓國電視劇特有的職位,Producer+Director,製片人與導演合二為一的角色)共同策劃劇本、選擇場景。
編劇寫出部分劇本後,製作公司會以劇情大綱和已經完成的部分劇本向電視臺申請播出檔期, 電視臺也會對劇集進行投資並參與制作。
編劇全程參與電視劇的製作過程, 且具有比導演和演員更高的話語權。
不過,這些知名編劇可輪不到金志浩,即便他有個在文化體育觀光部任職的老爹也沒用。
韓國電視劇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文化圈的人獨立性相對也比較強,特別是這些大牌編劇。
人家也是一部一部作品在激烈的競爭中搏殺出來的,每一部戲的成敗都涉及到真金白銀,每一次製作電視劇都是對自己口碑和招牌的考驗。
和金志浩這種官二代合作,成功就算了,失敗了可就有“媚上”和“屈服強權”的嫌疑,以韓國文化圈強調“獨立”和“自由”的風格,以後在圈裡可就難伸直腰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