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說起戰事,趙廣也有些不解。“大概十天前,張郃沿長離水向南,直奔上邽去了。我本來以為他會在上邽和丞相大戰,先解郭淮之圍。可是這些天過去了,一直沒有訊息傳來,倒是安靜得讓人生疑。”
“強攻上邽?”魏霸搖搖頭,不假思索的說道:“那肯定不會。”
“不攻上邽,又能如何?”趙廣詫異的問道。
魏霸看看趙廣,心裡暗自嘆氣。難怪趙雲說他這兩個兒子雖然不差,卻也不夠優秀。從趙廣的性格看來,他們繼承了趙雲的沉穩,卻沒有趙雲藏在沉穩下的敏銳。穩重有餘,機敏不足。這樣的人能守成,卻不能開拓。
“張郃是騎兵,騎兵的長處在於速度快,飄忽不定,一擊即走。與丞相在上邽對攻,那豈不是捨己之長,用己之短?張郃用兵,機巧多變,他不會幹這種傻事的。”
趙廣想了想,啞然失笑:“那他會怎麼做?”
“當然是在運動中尋打戰機。”魏霸撓撓頭:“我現在還不清楚張郃會怎麼做,但是我想,他一定會不停的運動,讓你根本找不到他。而丞相為人謹慎,他大概也不會用步卒去追騎兵,被張郃牽著鼻子走。要說有機會,也許馬謖那邊可能給張郃留點機會。”
“你是說,張郃會去伏擊馬謖?”
“有這個可能。”魏霸嘆了一口氣:“我到現在也沒想明白,為什麼丞相沒有攻克上邽,先派馬謖去攻榆中?兵分兩路,相距千里,這可是大違兵家常識啊。如果他們合兵一處,強攻上邽,又何至於落到這個田地?”
趙廣沒有吭聲。當初沒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畢竟在關中失守之後,魏軍在隴右的實力就是上邽的郭淮和榆中的郝昭等人,諸葛亮和馬謖都有絕對的優勢,足以困死他們。把他們困在城中,總比讓他們到處突擊的好。諸葛亮的這個想法也沒什麼錯,錯就錯在他沒想到會困了幾個月也沒能破城,卻等來了張郃這支援兵。
張郃來援當然是個意外,任何人都沒有想到,可是作為統兵的大將,諸葛亮沒有對此做出應有的準備,以至於現在如此被動,當然要負主要責任。
只是現在說這些都沒有用了。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子玉,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魏霸摸著膝蓋,偏著頭瞅了趙廣一眼:“我本來想立刻趕到上邽去的。可是看這兩條腿,一時半會的大概也動不了。先等等看吧,也許,情況沒我們想的那麼糟,張郃雖然厲害,畢竟只有萬人,又是長途奔襲,他自己的處境也很危險。雖雲用奇,亦當以正。丞相那麼謹慎,未必會有多少破綻會落入他的手中。雙方各有長短,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那我們就看著?”趙廣非常詫異:“這就夠了?”
“夠不夠的,我不清楚。可是我知道,有勝負未定之前,丞相未必肯放棄隴右,退守關中。”他嘿嘿笑了兩聲,沒有再接著說下雲。趙廣沉吟片刻,明白了魏霸的意思,也贊同的點了點頭。魏霸現在願意低頭,讓諸葛亮進入關中,可是諸葛亮自己願不願意進入關中,那就不是魏霸能決定的了。
在勝負未定的情況下,誰能保證諸葛亮就不能大勝張郃?戰場的事,誰也不敢說算無遺策,畢竟張郃遠道而來,奇固然奇矣,風險卻也不小。如果在短時間內抓不到諸葛亮的破綻,他面臨的困難未必就比諸葛亮小。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看,這也許是他的大好戰機,這時候魏霸跑過去說,丞相你來關中吧,諸葛亮不僅不會見他的情,恐怕還會懷疑他的智商。
從魏霸的角度來說,諸葛亮打贏了,那當然不壞,真要打輸了,損失當然不小,可是隻要及時救援,也不至於到無法承受的地步。冷兵器作戰,最大的損失不是在臨陣戰死,而是在潰敗的損失和傷亡。只要能及時的穩定軍心,收攏潰兵,求治傷員,可以將損失減到更低。以張郃目前的實力,他就算打贏了,損失也不小,要想把諸葛亮的幾萬大軍全吃掉根本不現實。等他們兩敗俱傷,他再出來收拾殘局,顯然要比現在出面更好。
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第一次統領大軍北伐,就遇上了身經百戰,以機變著稱的名將張郃,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他一代名將的根基?魏霸很好奇,所以他在隴關留了下來,派出大量的斥候,向上邽方向打探訊息。
魏霸還不知道,在他等著看一奇一正的兩個名將交手時,張郃已經襲取了木門的糧草,將戰場的主動權搶到了手中,並準備以這些糧草為誘餌,誘使諸葛亮離開上邽。(未完待續)